阅读:1027回复:10
关于托普(转)
四问托普(图)
(2002.08.01) 来自:《程序员》杂志 张里 托普集团:从1997年5月,国家科委批准“以四川托普集团为依托的西部软件园”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开始。托普开始基地建设带动企业稳步扩张的模式正式面向全国。1999年9月26日,浙江托普软件园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接下来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托普集团又在浙江的宁波、台州、金华、嘉善,江苏的常州、无锡、南京、昆山,山东的威海,上海、湖南的长沙、广东的珠海、陕西的咸阳、辽宁的鞍山等地相继建成了27个软件园。 一问托普 背景:托普目前有5,689名员工,其中管理人员1,072人,技术人员1,640人,市场人员1,930人,工人1,047人。在人员的学历结构中,大专以下占28.57%,大专为36.61%,本科生大约为30.95%,硕士为2.54%,博士大约占到了1.32%的比例。 《程序员》:让人感兴趣的是托普为什么偏偏就把招聘名额定在了5千这个数量上,不多也不少,真有这般凑巧,此乃疑点之一;疑点之二,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托普现有技术员工不到2千人,而在此次招聘中却要一口吃进5千人的技术团队,如何消化如此庞大的技术团队,如何处理新、老员工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技术开发人员在5千人以上的软件企业在国内用一个手掌数就够了。在增加5千名软件工程师后,托普将一举成为开发人员层次最高、人数最多的软件企业;疑点之三,华为当初将新进员工大量派往一些中小城市做技术支持,引起大量新员工的流失,托普会不会重蹈覆辙。 托普:托普集团是宋如华教授靠着5千元的创业资本打拼出来的。十年来,经过一轮又一轮地业界风雨的冲刷,托普饱尝了次跨越时候人才匮乏带来的巨大痛苦,其中两次最沉重的回忆一直压在托普人记忆深处。第一次是1993年我们做第一块电子显示屏,托普才十来号人,由于人手不够,他们不得不拼命加班,结果连现场的保安都熬不住这样连续的“夜战”;第二次发生在1999年,托普开始在全国各地软件园建设的过程中更是捉襟见肘,托普不得不一边招人,一边办培训班,一边让新手顶上去。 如今,虽然托普的技术研发人员已经有近2千人,但面临的人员问题还是捉襟见肘。人员招齐后,托普将把他们分到全国27个软件园后,每个软件园中的研发队伍规模就很小了,有些园区的软件研发人员还不到10个人,难以应付当地的业务需要,更谈不上新软件产品的研发。此外还有遍布全国的托普软件销售和服务网络都需要技术人员去支持。许多时候,托普不得不从研发第一线抽调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去出差,已经使得其研发工作受到了影响。饱受人才短缺之苦的托普当然会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 至于为什么是5千这个数字,那是根据目前托普现状和发展战略的需要认真考虑,反复讨论得到的。通过整合,我们完全有能力消化这些人才。当然,这是个大概的估计,取个整数,5千人与4,900人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因此这5千人只是一个数字上的巧合而已。我们估计各地的软件园大概共要招5千人左右。至于分配名额,到时候也会有一定的调配,当然是在员工自愿选择工作地点的原则下进行。” 二问托普 背景:托普集团在成立十周之际给自己订下的2010年远景目标是:实现销售额2000亿,毛利200亿,纯利24亿,人均实现盈利12万,总资产500亿,净资产300亿,收益率8%,市值1500亿,集团职工人数2万人,国内一流、国际大型企业。 《程序员》:人们对托普的认识是其资本运作功夫大于技术研发实力,甚至有人怀疑托普将是下一个蓝田。发展了十多年,虽说是软件产业前三强之一,但大家并未看到托普有何象样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上也难以与这一称号相匹配。虽然托普在全国各地建立的软件园达27家之多,但这些软件园无一有自己出名的核心产品;托普还将触角伸向了软件之外的领域,在网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IT硬件等各个方面多元化,但是,我们仍旧看不到托普有什么实业。人们看到的倒是曾经轰动一时的托普电脑现在也是音信全无,托普巨额杀入的手机领域到现在仍无建树。 托普:我们的确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但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从十年前的小作妨发展现在的大集团,托普也从当初的单一产品扩展到以操作系统、目录数据库等系统级软件技术、中间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工作流技术、远程信息管理技术、嵌入式技术和数字显示控制技术等为核心产品的全方位、跨领域业务。同时,托普集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政府电子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数字化。以托普集团应用软件为核心的全面解决方案已经遍布工商、税务、金融、电信、邮电和交通等行业领域。托普集团在保持应用软件领域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在中间件软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面临如此众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开托,托普给自己了制订了“大品牌、大通道、大市场”的国际化战略。按照托普的解释,大规模定制是国外80年代IT产业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集中于硬件产业上,其本意是根据客户对产品特性的意愿进行灵活地生产,将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客户定制完美集合起来。在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服务化的道路,企业间的联合是势所必然。这对于中国的软件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托普的“大品牌、大通道、大市场”的战略就是参照了这些大环境的因素制订的。 其实,我们招聘5千名软件工程师的大手笔与自己早先制订的“大规模定制”战略不无相关。该战略是在保持已有核心技术优势,潜心研发有前景的新的核心技术作为基础平台,依托遍布国内外的支撑网络,发展符合当地用户和区域内行业需求的各类增值软件,开展丰富全面的软件增值服务,进行软件的“大规模定制”。不言自明,“大规模定制”必须有大量优秀技术人才做为依托,因此托普此次招聘也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 三问托普 背景:托普集团是中国500强企业和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科技企业技术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第31强、私营企业百强,是国内最大应用软件供应商之一和最大的软件出口企业,实现产值55亿,创造利税6亿,目前全集团总资产100亿元人民币。 《程序员》:前有华为能养活万人开发团队的疑惑,今有托普能养活近7千人开发团队的担忧。从实力上讲,托普集团还远远赶不上华为。有实力来养活新增的5千名软件人才吗?这个疑问不仅来自软件开发人员自身,更多地是业界对托普实力的忧虑。因为去年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软件人才的人均成本大约在2,500-7,600元人民币/月之间,取其中间值5,000元人民币的月薪,因此可以预估,仅在工资方面,一年下来托普集团将为他们支付3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人力成本支出对国内任何一家企业都将带来沉重负担。再者,由于托普在高层次人员规模的极度扩张行为,必将引起软件人才资源短缺,造成洛阳纸贵局面。反过来形成的软件开发人员薪水的增长对托普集团来说也是不小压力。 托普:我们在制订招聘政策之前已有所考虑。托普去年产值光是上缴的利税就有六个亿,我们的待遇以及在我们这里的广阔的发展机会会吸引很多的软件人才加盟托普的。我们不单纯靠薪水留人,那样是干不过外企的。我们靠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留人。当然,与同行业相比,我们的待遇还是很好的。最主要就是靠的就是自己的规范管理和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给人才以真正的依托平台和发展空间。此外,尽管托普的工资水准还比不上国外企业,但托普有一点是一定的,那就是员工对托普的贡献,托普一定给予相应的力所能及的回报――也许绝对数量上还不及外企,但员工有时候反而更能激发出认同感。我们认为,只有将竞争从单纯的薪水水平扩大到整个工作环境的竞争,这样才有可能打赢人才的争夺战。 而且,通过托普的整合培训,这些软件工程师将分散到全国的27个软件园和研发中心中工作,这些软件园在当地都有许多项目要做,例如当地企业、政府、行业的信息化工程等。因此我们预计各个软件园消化这些人员成本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他们将创造出大得多的价值”。 至于因为人才流动造成哄抬软件人才价格的潜在趋势,托普认为即使没有自己的招聘,软件行业内的人员流动一样是很大的,而且5千名软件工程师在数量上还不至于搞得整个软件工程师的人数会短缺,再说每年都有那么多的计算机毕业生出来。因此很难说会对整个业界的薪金水平有什么影响。我们招聘的5千人将分散到全国的27个软件园和研发中心中工作,这些软件园在当地都有许多项目要做,例如当地企业、政府、行业的信息化工程等等。因此我们预计各个软件园消化这些人员成本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他们将创造出大得多的价值。 四问托普 背景:目前全国软件从业人员约有40万人,其中专门从事软件研发的专业人员接近25万。我国1023所有计算机及软件专业的普通高校(本、专科)中菜有计算机及软件专业学生58.6万人。其中博士2946人,硕士16654人,本科278923人,专科生287501人。 《程序员》:在综合考虑国内现今的软件人才资源后,符合托普要求的人员不到5万人左右,这说明软件工程师在国内数量并不丰富,并且相当多地已在其他大型软件企业谋得高薪职位,如此资源更显稀缺,而高校每年能培养的人才也极其有限,远水不解近渴,面对如此困境,托普实现自己的招聘目标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托普:据我们的分析,此次招聘人数只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凭托普目前在国内软件企业中的地位,问题不算太大。另外,我们所招的5千人中有3千人是编码人员和测试人员,真正要求水平较高的行业专家、系统分析员、数据建模等不过一千多人,因此不论是高端人才还是低端人员,我们都有信心号召劝其加盟。 虽然在我们的招聘要求里对软件工程师的要求至少是有一年工作经验。托普说:“原则上,我们要求应聘者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对要求较高的行业专家、系统分析员、数据建模等,同时还招聘3千人左右的编码和测试人员,因此并非说应聘人员一定要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再者,我们招聘不光是看简历,还会通过各种方式考核你的各方面素质。我们的招聘人员会根据你的表现情况认真考虑,如果你真的很优秀,那我们的招聘人员会欢迎你加入托普的。”我们虽然有“原则的坚定性”,但也是讲究“策略的灵活性”。 面对向来低调的托普,业界对其此举大抵持观望态度。但实际上,不管众人如何看托普,招聘事实已是摆在面前。我们也不管托普做秀还是做实,大家现在惟一能做的就是:拭目以待。 另据悉,在本文截稿之时(7月19日),从托普集团传来的消息确认,登记报名人数已超过1.3万人。 |
|
|
沙发#
发布于:2002-08-04 14:31
你好聪明呀~`!
嘎嘎……… :P |
|
|
板凳#
发布于:2002-08-04 14:30
那还是做指示牌吧! 怎么放厕所门口了。 |
|
|
地板#
发布于:2002-08-04 14:25
那还是做指示牌吧!
左边-----男 右边-----女 |
|
|
地下室#
发布于:2002-08-04 14:22
巨型显示屏吧? 我的意思是LED图形显示屏,能跟计算机同步放多媒体电影的那种。 当然作指示牌也可以了。 |
|
|
5楼#
发布于:2002-08-04 10:58
没有人知道显示屏什么的 ? :( 就是股票交易大厅那个,公园或广场一般也有。 不过,听说现在就是成都市的都不要他们做的了。 所以,炒作只能一时,认真方能持久…… |
|
|
6楼#
发布于:2002-08-04 09:48
巨型显示屏吧?
|
|
|
7楼#
发布于:2002-08-04 08:27
没有人知道显示屏什么的 ? :( 大屏幕? |
|
8楼#
发布于:2002-08-04 01:18
没有人知道显示屏什么的 ? :(
|
|
|
9楼#
发布于:2002-08-04 01:17
讨论的我们都不想讨论,
|
|
10楼#
发布于:2002-08-04 01:11
托普:托普集团是宋如华教授靠着5千元的创业资本打拼出来的。十年来,经过一轮又一轮地业界风雨的冲刷,托普饱尝了次跨越时候人才匮乏带来的巨大痛苦,其中两次最沉重的回忆一直压在托普人记忆深处。第一次是1993年我们做第一块电子显示屏,托普才十来号人,由于人手不够,他们不得不拼命加班,结果连现场的保安都熬不住这样连续的“夜战”; 就是93,94年作显示屏的那个“南京xx\"么? 记得当时北京还有一个兰通什么的也作显示屏来着,现在也不知怎么样了? 这个托普要真是那个作显示屏的“南京xx\",可真是。。。。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