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87回复:7
世界曾经拥有这样的中国
《大秦帝国》,
孙皓晖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最初接触《大秦帝国》,是在1996年秋天。当时我在北京开会,中国作协一位朋友向我说起,陕西有位学者正在写一部大作品,皇皇500万言,名曰《大秦帝国》。说罢将他手头的第一部借给我看。夜里我开始翻阅稿子,发现是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这在传统出版者的眼光里是不太适合阅读的。但是,当我读完作者的总体阐述与序片,便立即被作品的立意、构思与气势所震撼,不知不觉已经读到了凌晨。此时我的感觉仿佛在深山老林中散步,面前不时有心灵的小鸟掠过,还有猴子的智慧、狐狸的狡猾、野鹿的机敏以及山崖的凶险、瀑布的轰鸣、小花的微笑等诸般感受。我意识到,这是文学的魅力在发挥作用。待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部,我的脑海里便深深印下了一个名字――孙皓晖。 后来得知,《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先生一直在大学任教,对先秦历史情有独钟,常自诩为“纯正兵马俑”。在70年代末,孙先生曾经有过一闪而逝的文学经历。后来在研究中国经济史与法制史的过程中,产生了以文学形式再现先秦辉煌的创作冲动。从1993年秋天开始,孙先生便开始了潜心写作136集文学剧本的巨大工程。乍听之时,我确实有些惊讶。在当今创作界“热炒急卖”的潮流中,竟真有人埋头苦干地制作“深水炸弹”,这无疑是文学的福音。我也是写作人出身,也策划、编辑过几部历史小说,懂得写历史小说独有的辛苦。虽然不是理论的历史研究,可比起其他题材,历史小说的一半功力就在于研究历史的功底。尤其是最为芜杂的先秦史,要吃透它,并以艺术的形式梳理再现它,那真是谈何容易! 回到出版社,我便立即委托一位老编辑与作者孙皓晖联系,希望孙先生能把他的电视文学剧本改写成长篇历史小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独家出版。说到这里有些私心,因为河南文艺出版社曾经出版过《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我想在长篇历史小说方面形成品牌图书。倏忽五年,我们一直关注着作者的创作进展。期间也不断从报纸上看到关于《大秦帝国》摄制准备的有关报道,以及著名人士对文学剧本的高度评价。 已经逝世的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林剑鸣先生在看了剧本后曾说,《大秦帝国》不亚于任何当代重大题材,它是再现中国文明的根的大作品。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电影剧作家陈荒煤在相关座谈会上说:“这段历史,文学艺术上一直没有反映过,很遥远,很辉煌,工程很大,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只有新时期改革开放了,才有可能。故事好,人物好,文化内涵丰富,没有学问与文学两方面的功底,搞不出来。这样的东西最叫人头疼。人物都是些历史文化巨人,能将他们写得这么鲜活,这么叫人感动,这么有力度,不简单。看《大秦帝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北京人艺副院长、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评价说:“《大秦帝国》气壮山河,慷慨悲歌,令人震憾。”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说:“《大秦帝国》选了一段最壮烈的历史。写得很周到,很细,也很感人。我看到的历史小说,瞎谄的很多。《大秦帝国》是非常具有历史真实感的一部作品。”著名文学评论家、诗学家霍松林先生祖籍秦州,对秦文化有独到研究,他说:“《大秦帝国》规模宏伟,气象万千,有很大震撼力。人物命运令人拍案三叹,掩卷不能。”著名文艺评论家萧云儒认为:“《大秦帝国》对现实的精神介入深度令人惊叹,人物的生命状态昂扬勃发,充分体现了先祖的有为主义。语言形式很好,营构了历史氛围。”萧先生并为之题词:“世界曾经拥有这样的中国。” 这些评价,都使我们期待着孙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问世。 直到1998年孙先生专注地修订完136集电视文学剧本,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计划才商定确立下来。2001年初夏,当孙先生将沉甸甸的第一部两卷交给我们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我社便立即将《大秦帝国》列为重点书目,并申报为国家“十五”规划图书。在书稿进入编辑流程后,无论是参与编辑、审校的社内人员,还是审读、装帧、插图的社外专家,都被《大秦帝国》深深感动了。我们有一个基本评价,《大秦帝国》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原生文明,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文学形式反思历史,自来便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基本方面。自明清以来,话本历史小说登上了文学舞台,并且长期成为历史小说的主流形式。但由于史观陈旧,处理史料多有鲁莽灭裂,对当代人反思历史的精神需求无法满足,也就必然不再成为主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出现了当代文学形式的历史小说,文革前有《金瓯缺》、《李自成》等。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涉及的题材大为广阔,创作风格异彩纷呈,的确使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如此一个创作平台上,《大秦帝国》问世,无疑给小说之林增添了一抹亮色。那么,它的不凡之处在哪里呢? 首先是它的立意不凡。《大秦帝国》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立意高远,内涵饱满。作者的题记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我以为这便是作品的根本立意――通过重大的历史冲突与鲜明的重量级人物形象,展现中国原生文明的不朽内涵。一路读来,对这种内涵的感受便时时油然而生。那个伟大时代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人们所崇尚的竞争精神,无一不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状态。那种黄钟大吕般的神韵,那种充沛的英雄主义精神,那种豪迈浪漫的情怀,那种质朴厚重的情义,都使人禁不住地感慨唏嘘。那些细致入微的刻画,那些真实剧烈的矛盾冲突,那些激荡人心的情义纠葛,都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片浓郁醇厚的古风,感受到华夏先民不朽的强势生存精神。 什么是强势生存?《大秦帝国》展现出了这样一副壮阔的画卷:一个偌大民族在遗留分割为三十多个大小国家的时代,展开了残酷的“大争”――谁都想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便人人创新求变,个个救亡图存;锐意创新的精神意志,刻意求变的毅力胆识,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在那个时代的强势生存精神。作品展现出了战国时代一波又一波的变法浪潮,展现出了变法浪潮中一波又一波的兴亡沉浮。这些故事都凝结成一个铁一般的“大道”―――谁变得最彻底最全面,谁便有可能最强大;谁畏首畏尾躺在先祖旧制上裹足不前,谁便要落后挨打,便要悲剧地灭亡。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这种强势生存的时代精神被《大秦帝国》淋漓尽致地发掘展现了出来,读来令人生出无限感慨。 强势生存,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是不朽的民族精神。《大秦帝国》艺术地再现了这种精神,使先民的伟大灵魂穿越时空隧道而大放光华。这便是《大秦帝国》令人惊叹的“对现实的精神介入深度”。 以人物为依托,编织故事,展开情节,这是《大秦帝国》的另一特点。《大秦帝国》的人物,是最为独特的历史群雕。 仅以第一部为例,涉及的人物就不下百位。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不朽名字,商鞅、秦孝公、齐威王、吴起、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孙膑等,都极为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说这些人物独特,在于作者以独特的史观,对他们都做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的全新处理。上至国君名流,下至各色庶民,在《大秦帝国》中都栩栩如生地活了起来。 其所以鲜活,在于这些人物大多具有“这一个”的文学属性,更有难以转移到其他时代的战国精神与战国特色。譬如《大秦帝国》人物的名士精神、阳谋风格、实力竞争心态、情感方式、生活方式,都常常使人喟叹不已――非如此不是战国!而在这种共有底色的基础上,每个人物的人生格调与现实作为,又是异彩纷呈的。同是诸子名家,老子、孟子、墨子、荀子的精神风貌、行事方式、言谈举止,绝然各有特异。同是国君,七国之主却各有独到的一面,而且个个血肉丰满。同是入世名士,商鞅、吴起、申不害、孙膑、邹衍,又各个特立独行,无法与他人雷同。 作为第一部的中心人物商鞅,是最令人感动的。他以个人的悲剧命运燃烧了秦国的变法大业,其精神人格与传统话本中的酷吏、负义的商鞅有着霄壤之别。这不是作者的臆造,而是以大量研究为基础的“写真”。作者提出了古代有识之士对商鞅的经典评价“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认为这才是商鞅的本色。因而塑造了一个不朽政治家的丰满形象,商鞅的精神世界与悲剧结局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总之,阅读《大秦帝国》的感受是奇特的。从史学的角度讲,它可以牵引读者与两千年前的历史对话;从文学的角度讲,它可以引导读者去品尝两千年前先民们的喜怒哀乐。我猜想,这大概就是优秀历史小说的功能! |
|
|
沙发#
发布于:2002-10-31 17:00
那又怎么样呢?俱往矣,数一代蠢蛋,还看XX!
|
|
板凳#
发布于:2002-10-31 16:22
owo
|
|
|
地板#
发布于:2002-10-31 16:05
始皇帝,中华第一人,由不得人不起敬意!!! :D
|
|
|
地下室#
发布于:2002-10-31 16:03
先秦是多么灿烂焦黄 你难道不觉得现在的世界恰似大争的时代吗? |
|
|
5楼#
发布于:2002-10-31 15:44
先秦是多么灿烂焦黄
唉…………………………………………………… :( :( :( |
|
|
6楼#
发布于:2002-10-31 15:21
不是,是转贴的。我又不是作家,呵呵。不过他写的正是我看过第一部《黑色裂变》后想写又写不出来的冲动。真的,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去书店看看有没有下一部出版。 :)
[编辑 - 10/31/02 by tigerzd] |
|
|
7楼#
发布于:2002-10-31 15:18
这是你输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