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57回复:0
非强力春药与红色经典
我的青春期是被导师列宁的一句话弄得嘎然而止的。他说,革命者也要性交。那时候这话给我的震撼无与伦比,或者说,简直给了我以大丈夫面目做人的力量。我的意思是说,原来我以为我用《红岩》的书皮包上《肉蒲团》是见不得人的。那么,从此以后,你知道,我反而变得很酷,不仅充满革命激情,而且经常让女孩子感到我很有种。
我以为是这样:性和革命都是青春的需要;如果你不想这两样东西产生无政府主义的倾向,那么,你最好像导师列宁一样――直率地、坦白地、科学地,把性和革命的问题光明正大的摆到台面上来。 回首往事,我是通过那些被东躲西藏的禁书,和被复制成铺天盖地的口号的革命读物,认识我的人生之路的。老实说,革命之火我是不缺的,但我青春的完整来自那春风般含情脉脉并让我陶醉和复苏的“非强力春药”。 现在,我想――把做爱和革命都摆到台面的时代到了。 《金瓶梅》 作者:兰陵笑笑生 出版: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梗概:前面部分讲的是武大郎因遭饥荒,迁居清河县,靠卖炊饼度日。其妻潘金莲水性扬花,在邻居王婆牵线下与开生药铺的浮浪子弟西门庆勾搭成奸,并将武大害死。武大之弟武松找西门庆报仇不成,却被发配孟州。后一部分好象是部毛片。 段落:但见:交颈鸳鸯戏水,并头鸾凤穿花.喜孜孜,连理枝生;美甘甘,同心带结.一个将朱唇紧贴,一个将粉脸斜偎.罗裙高挑,肩膀上露两湾新月,金钗斜坠,枕头边堆一朵乌云.誓海盟山,搏弄的千般旖妮;羞云怯雨,操搓的万种妖娆.恰恰莺声不离耳畔,津津甜唾,笑吐舌尖,扬柳腰,脉脉春浓,樱桃口,微微气喘.星眼朦胧,细细汗流香玉颗;酥胸荡漾,涓涓露滴牡丹心.直饶匹配眷姻谐,真个偷情滋味美. 心得:十年前,有个家伙曾因私印并贩卖此书而被人民政府判处了死刑。十年后,如果他知道这本“淫书”在美国大百科全书里的注解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话,兴许会因为自己后脑勺上的窟窿而感到豪壮。大学时,我的梦想是当大学老师,因为据说凭工作证就可以把“那本书”从图书馆里借出来。若干年后,我的梦换成了其他的,因为已是网络时代。 《红岩》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著 出版:1961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梗概:重庆中共地下党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市委书记许云峰以及江雪琴等一批中共党员相继被捕。在敌人所设的监狱“白公馆”中,与难友们面对敌人的毒刑和精神折磨,进行顽强斗争。重庆解放前夕,敌人屠杀革命者,江雪琴与许云峰等英雄就义。在华子良等共产党员的带领下,难友们继续斗争,越狱成功,与前来接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华蓥山游击队会师 。 段落:热铁烙在胸脯上,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凉水灌进鼻孔,电流通过全身……人的意志呀,在地狱的毒火中熬炼。像金子一般的亮,像金子一般的坚。可以使皮肉烧焦,可以使筋骨折断。铁的棍子,木的杠子,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呵!用刺刀来切剖胸腹吧,挖出来的――也只有又热又红的心肝。 心得: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绝对是件很重要的事。那时还没有大片,在文化馆的院坝里,放得最多的就是由《红岩》改编的《烈火中永生》。记忆中,认识的每个人都能把“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这句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心中,江姐是美丽的,因为她的信仰。2003年:信仰?呵呵…… 《肉蒲团》 作者:李渔(1611-1680) 出版:明末清初 梗概:元末的一位名叫“未央生”的书生,立志 “淫尽天下美女”,于是抛下自己美貌绝伦的妻子,云游四方,猎艳寻欢。主人公因为喜欢黑夜赛过白天,故希望“长夜未央”而取名“未央生”。 段落:黑发难留,朱颜易变,人生不比青松。名消利息,一派落花风。悔杀少年不乐,风流院,放逐衰翁。王孙辈,听歌金缕,及早恋芳药。世间真乐地,算来算去,还数房中。不比荣华境,欢始愁终。得趣朝朝,燕酣眠处,怕响晨钟。睁眼看,乾坤覆载,一幅大春宫。 心得:Who Can Believe ?在西方汉学界,人们评价最高的中国古典小说既不是《红楼》、《三国》、《水浒》,也不是《金瓶梅》,而是《肉蒲团》和《好逑传》。在日本,李渔甚至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就像欧美版毛片看多了的中国人往往认为西方男性有强大的性能力一样,西方人也同样相信中国人特别擅长做爱,因为看了《肉蒲团》。 《雷锋日记》 作者:雷锋(1940~1962) 出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梗概:雷锋叔叔关于助人为乐、学毛著和讲阶级斗争的心得体会。里面是年轻的年龄,平平的事迹,短短的记述,滚出了革命战士的火球。 段落: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 今天,连长发给我一支新枪,我真像得了宝贝一样,乐得连话都说不上来,看看那锋利而发亮的刺刀,摸摸那光滑的机柄,数着崭新的子弹,简直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生怕把枪弄脏了。人民给我这支枪,我一定要好好保管和爱护,向党和人民保证,决心勤学苦练,定要练出真正的硬本领,坚决保卫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保卫我们的伟大祖国,随时准备给侵略者致命的打击。这支枪是我的,是革命给我的。 心得: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年轻人都需要找到宣泄自己力比多的渠道,雷锋叔叔也一样。与我们不同的是:他把对姑娘们无尽的遐想,转化到了无尽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之于白领们崇拜比尔,愤青们怀念格瓦拉,脑子缺钙的新生代喜欢对着F4发出幼稚的尖叫一样。天时、地利、人和,雷锋叔叔成为了那个禁欲时代的偶像。 《灯草和尚》 作者:高则诚 出版:元 梗概:元朝末年,有个姓杨的知县,老婆姓汪。杨大人一日与朋友到苏州虎丘赏月去了,留下夫人在家中独首空房,寂寞难耐。一天,来了个自称善作戏法的红婆子。是夜,红婆子取出一束三寸来长的灯草,到火上点着了,叫夫人来看。夫人走近灯前,只见灯花连连爆下,忽一滴油落在桌上,陡然变了一个三寸长的小和尚。他不仅可以像鼠标一样竟直钻入夫人的私处,而且还能长身八尺,与夫人日日交欢…… 段落:只说那夜深人静,欲火怂恿,男男女女没一个不想成双著对,图那脐下风流快活,大凡男子一经漏泄,尚可消受半时,妇人家安心受射,越射越好,便弄到那形消骨化也不肯休,却是何故?只因男子是火性,被水一浇,那火更灭了一半;妇人家是水性,被火一烧,那水更热了几分。 心得:很多性小说都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对性禁锢的反抗中,卜迦丘开始进行他的《十日谈》,而高则诚则变出了他那个肯定人欲,蔑视礼法的《灯草和尚》。不清楚是否是这个元代出土的小和尚引发了后来明朝那场激动人心的性革命(至少是口头和笔头上)。想要骄傲的是:他比西方性革命早了300多年,而且具有哈里?波特的色彩。 《猛回头》 作者:陈天华(1875―1905) 出版:宣传小册子出版社 1903年 梗概:全书分为四章,以通俗流畅的文字、唱轧的形式表达了一个热血青年的爱国热诚。其中心内容是分析了当时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危亡局势,阐明了民主革命的真谛,唤起了民众的觉醒和革命意识,鼓舞了革命的斗志。 段落:洋兵若来,奉劝各位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下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弹药上足,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只要我人心不死,这中国万无可亡之理……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心得: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不但教育了昏噩中的国民,也冲击着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让那些留着猪尾辫的清吏们寝食难安。龙华会一成员因宣传《猛回头》而惨遭杀害,官府还“复出告示,严禁逆书《猛回头》,闻者杀不赦”。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该书不但没有被查禁住,反而“观此书人益众,乡人多辗转向上海购阅”。不禁想临摹一段:小编辑,梦中醒,向天一吼:笔若是炮,编也是枪! 《少女之心》 作者:XXX 出版:70年代末 “手抄”出版社 梗概:一个女生放暑假时,到乡下姥姥家玩,正好在外地读书的表哥也回来了,两人经常在一起,有一天晚上,她偷看了表哥洗澡,并且被表哥的身体所吸引。后来,两人开始偷情。暑假结束了,她回到学校,又与体育老师好上了,还把体育老师与表哥作比较,再后来,她结婚了。 段落: “……阴毛在风中微微摆动。” 心得:有人说,这一著名的手抄本其实只有十来页(可能是没抄全),算不得书。有人说,这原先只是本极普通的爱情小说,是在转抄过程中不断被人加工才变黄的。还有人说,即使它被加工后也不如现在一些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东西黄。不管怎样,作为《少女之心》这一作品本身而言,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形式给它增加的类似“耶利亚”般的神秘色彩。在那个充满忌讳的年代,几张写了诸如“乳房”、“丰满”字眼的皱巴巴的纸,就足以让任何一个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同学想入非非了。为了纪念那个鼻血沸腾的年代,我提议:大家一起喊:手――抄――本――!对!卷舌向外、抵住下齿、到达嘴唇、喷薄而出。对!棒极了!再来一遍……。 《母亲》 作者: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 出版:1962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夏衍译) 梗概:尼洛夫娜是工人革命者巴维尔的母亲。和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她属于那种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丈夫死后,她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并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于是,在市镇和乡村间,人们经常见到一个夹带着传单的修女、小市民、女商贩……当然,她们只是一个人,那个被捕的革命者巴维尔的母亲。 段落: 母亲挣脱了一只手,抓住了门框。喊道: “真理是血海也不能扑灭的!” 点评: 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恐怖背景下,夏衍同志参照日译本和英译本转译了这部名著。中文版面市后,先是不准邮寄,接着在1931年又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名单,通令全国禁止发行。1936年,开明书店编辑部将书名改为《母》,译者改为“孙光瑞”,使这部名著改头换面继续印行。当时不少青年受到这本禁书的启迪,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当然,也有无数青年因读该书而惨遭不幸。每个年代都有被禁的东西,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比《少女之心》更恐怖的是《母亲》。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作者: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 出版:1928年 英国企鹅出版社 梗概:查泰莱夫人的名字叫康妮。康妮的丈夫克利福特是个自私、虚伪的家伙,而且半身瘫痪,无法满足妻子的正常情欲。康妮厌恶上流社会繁琐而虚伪的礼节,向往自然,这时出身贫贱、但充满质朴健康之美的米尔斯走进了她的世界。与米尔斯在性爱上的契合使康妮完成了肉欲之爱到性灵合一的完整过渡,唤醒了女性本能后的康妮决定反叛她所属的那个阶级,和它的一切虚伪道德。 段落:摇摇曳曳的,如鸿毛一般温柔的火焰腾跃、翻播,时而射出明焰,美妙,美妙,溶化了她全已溶化的内部。像钟声的摇播浮动,愈增宏亮。她躺着,不觉她最后、最细小的浪声……她的子宫的全部温润开放,象潮水中的海葵,温柔地祈求着他再进来,为她完结,也热烈地保住它,而它不全然脱出,而她觉得他的细蕊在她身中活动起来,而神异的节奏在神异的波浪中浮运充溢她的体内。 心得:A savage enough pilgrimage(残酷的朝圣之旅)――临死前的劳伦斯这样概括了自己的一生。或许就是这种苦难,这种对自己的心灵绝不将就的苛求,造就了他文字的力量。就是这个积极厌世的虚无主义者,影响了这个世界上几代人的青春期,并让我们懂得:性,还是一种力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出版:1952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梗概:这是发生在苏联3年国内战争中的故事。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童年饱受磨难,性格固执,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和帮助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十月革命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无产阶级红军战士。 段落: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心得: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人们总是容易陷入某种简单而纯粹的感动。为了让这个点评能回到它那个年代,我电话采访了父亲,他告诉我:他们那个时代不仅人人读,多次读,认真读,而且还要见诸行动。上面那段名言伴随了他一生,鞭策他抓紧每秒每分钟的时间,去做一些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事,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父亲的声音有些忧郁,追问下,才知道他正因陷入自己单位的非法集资而苦恼。 《北回归线》 作者: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出版:1934 巴黎 梗概:《北回归线》是米勒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此书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就,米勒在书中追忆他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在巴黎度过的一段日子,旨在通过诸如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夸张、变形生活细节描写揭示人性,探究青年人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将自己造就成艺术家这一传统西方文学主题。 段落::“文明是毒品、酒精、战争发动机、卖淫、机器以及机器的奴隶、低工资、腐败的食物、低级趣味、监牢、感化院、疯人院、离婚、性变态、野蛮的运动、自杀、杀害婴儿、电影、骗术、煽动、罢工、停产、革命、暴动、殖民化、电椅、断头台、破坏、洪水、饥荒、疾病、土匪、大亨、赛马、时装表演、狮子狗、中国狗、避孕套、子宫托、花柳病梅毒、神经失常、神经病,等等,等等。” 心得: 原来听人说过一句话:“When you feel confused, fuck!”( 当你烦躁迷茫的时候,操!),觉得挺那个,便记住了,后来才知道出自《北回归线》。60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们把米勒奉为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这个一生到处流浪、酗酒、搞同性恋、结5次婚、还不停和其他女人胡来的家伙,用他原始的性爱方式找寻着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失去的自由。以至于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他选择的形容词是:“卓越”和“辉煌”。 《静静的顿河》 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1905-1984) 出版:1956 人民文学出版社 梗概:哥萨克中农葛利高里原是沙皇俄国军队里的士兵,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亲身经历了十月革命的历史转折,在国内战争的复杂形势下,他徘徊于红军和白军这两大营垒之间,既有误入迷途的苦恼,也有“迷途知返而不能返”的悲哀,一生求索,历尽艰辛,最终还是落个悲剧性的结局。 段落:“好啦,娜塔莉亚,我是有点对不起你,”葛利高里脸色阴沉地说,“可这是生活本身的罪过……我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你难过,那你就哭一阵子,眼泪总会减轻你们女人的痛苦。而我现在可没法安慰你。我的手上沾满别人的鲜血,一点怜悯心也没有了。连自己的孩子都没心思去疼了,对我自己就更连想都不想了。战争把我心中的一切都吸干了。你往我心里瞧瞧,那里是漆黑的一片,就像一口枯井一样……” 心得:在苏联解体、革命实践主义热忱成为一场随风而逝的梦幻的今天,那些应景的、粉饰的、造做的、被奴役的所谓艺术消失了,唯有顿河静淌如歌。葛利高里告诉大家:人在历史转折关头看清方向、选择道路、掌握命运是何等的重要。真正的现实主义大师可以冲破一切对艺术的摧残和奴化,并堂而皇之地去斯德哥尔摩领奖。 《废都》 作者:贾平凹 出版:1993年 北京出版社 梗概:这里讲述的是在一个叫西京的地方,四大文化名人的颓废故事。主人公庄之蝶因为在政治和商业两方面都无所作为,只好醉入肉欲,半是夸张半是无奈地乞求于性事。除了与老婆牛月清为了“怀上小孩”而进行“持久战”之外,他还与唐宛儿、柳月、阿灿这三位女性沉酣“爱河”、穷情尽欲。当然,他的命运和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段落:庄之蝶听她说着,下面就勃起了,爬上来就进去,牛月清说:“一说到柳月,你倒了劲儿?!”也让进去,就不言语了,□□□□□□(作者删去六十字)庄之蝶就让她变个姿势,她不肯;让她狂一点,她说:“我又不是荡妇!”庄之蝶一下子从上边翻下来,说:“我这是奸尸嘛!”两人皆没了声音和响动。 心得:衣服全扒光了就意思了,多少留双袜子,才有看头。于是,老贾到处COPY“□□□□□□”,不仅挣了稿费,还给一干人等留下了臆想的空间,专业!可能老贾原本也想对这种“颓废”的状态有所批判和超越,但在写作的过程中,这种批判和超越似乎蜕变成了一种掩饰,甚而给予欣赏的认同。在那些方框框里,我仿佛看到了老贾陷入“无物之阵”后,左冲右突而找不到灵魂出口的样子。不多的头发,迎风飘扬。 《恰巴耶夫》 (又名《夏伯阳》) 作者:德米特里?富尔曼诺夫(1891―1926)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梗概:这本书讲述的是1919年1月至8月,苏联红军在国内战争东线与高尔察克及白卫哥萨克作战的经历。主人公夏伯阳是个农民出身的红军将领,他作战骁勇,身先士卒,他还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受群众爱戴……但他又刚愎自用,脾气暴躁,虽已入党,却对党纲党章知之甚少,他甚至还像女人那样爱慕虚荣,沾沾自喜于对别人对他的赞许和仰慕…… 段落:“您以为,每个人都怜惜自己的生命?有人不仅不怜惜,而且有时还不把它当一回事。比如我吧,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兵,我算什么,打不打死我,对我来说全是一样的。我这样的小虱子,谁需要呢?我这样的人,要多少有多少,我把自己的命看得一文不值……敌人的战壕离我们只有三百步,我却跳出来,而且大声喊叫:哼,别想打中我……有时候还站在土岗上跳舞,想都没想过会被打死。后来我看到,人家开始看重我了,结果呢,我也像个人了……我越是职务升得高,生命对我来说就越宝贵……我对自己说,你这个机灵鬼不是臭虫,而是真正的人,而且想像像样样地生活,好好地生活……并不是变得贪生怕死了,而是变得更理智了。现在我不会再在战壕上面跳舞了,这是胡闹,老兄,我不想白白地把命送掉……” 心得: 一直认为,在汗牛充栋的苏联“红色经典”中,《夏伯阳》该是那种有希望超越时空而长存的作品。我是想说,它里面的人物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令我丝毫不怀疑,我们可以轻易地在书店的某个角落找到它。然而,现在很少有书店会为它准备一席之地,因为它太老,而且不太出名。不管怎样,我是在读完《夏伯阳》之后才发现,原来在红军部队中也有人没有纪律,抢东西,搞女人,也有人对布尔什维克有偏见,战利品不上交,战斗中不顾全局而抢功……的。我喜欢新的发现。 《上海宝贝》 作者:卫慧 出版:1999年 春风文艺出版社 梗概:女大学生倪可走上社会后,青春的骚动与活跃的心性,使她在做女招待、写小说的同时,总以寻情觅爱为快。当她发现男朋友天天没有床第之欢的能力时,便又跟一个德国已婚男子陷入了情与欲的旋涡。她在努力“自拔”,并在“自拔”中成长,寻索…… 段落:“警察找不到这儿,相信我,这一切都是完美的。”他的措辞像一个急于求欢的骗子,把我顶在紫色的墙上,撩起裙子,利索地褪下CK内裤,团一团,一把塞进他屁股后面的口袋里,然后他力大无比的举着我,二话不说,就准确地戳进来,我没有其他的感觉,只是觉得像坐在一只热乎乎而危险的消防栓上。 心得:如果有人说这是一本垃圾,只须请我吃一盒6块的利华快餐,我就会举双手同意。无论何时,上海都是个滋养声色犬马的地方。无数欠搞的幽魂游荡其间,卫慧就是其中一个。她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述性爱的快乐和痛苦,也不是讲述爱情的艰辛,也不是讲述罪与罚,只是为了简单地跳一个脱衣舞,然后心甘情愿地张开双腿,喂……等等,你丫是老外吗? 《革命军》 作者:邹容(1885-1905) 出版: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行 梗概:邹容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段落:革命!革命!我四万万同胞,今日为何而革命?吾先叫绝曰:不平哉!不平哉!中国最不平、伤心惨目之事,莫过于戴狼子野心、游牧贱族、贼满洲人而为君,而我方求富求贵,摇尾乞怜,三跪九叩首,酣嬉浓浸于其下,不知自耻,不知自悟。哀哉!我同胞无主性!哀哉!我同胞无国性!哀哉!我同胞无种性!无自立之性!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心得:“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接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 ――鲁迅(思想战士) “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 ――吴玉章(革命先驱) “‘愿力能生千猛士,补牢未必恨亡羊。’面对电脑前码字为生的自己,哎――白活。”――晏礼中(文汇编辑) 《切?格瓦拉》 编者:张中莉 出版:2002年 辽宁人民出版社 梗概:阿根廷医生切?格瓦拉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件,背景离乡,辗转拉丁美洲各国,帮助那里的人民寻求独立和解放,最终成为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职业革命家。 段落:美国特工为这个举世闻名的革命者所折服,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离开了屋子,对早已等待在屋外的刽子手点了点头。进来的人满脸通红,显然是喝了酒来壮胆。但他的手却一直有些发抖,他的目光一直不敢正视格瓦拉。格瓦拉靠在一面墙上,努力撑住身子,对他大声喊道:“开枪吧,胆小鬼!你要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刽子手于是朝他的脖子以下连开数枪,使他看起来像是在战斗中受伤而死的。格瓦拉含笑倒下,年仅39岁。 心得:“是谁站起来永不倒下?身后的大地开满鲜花。革命的意志百炼成钢,我们决心和你一样:切――格瓦拉”三年前,一个叫张广天的家伙把格瓦拉变成了时髦的种子。如果说毛主席是东方的红太阳,那格瓦拉则更像世界的蓝月亮,永远充满着魅力与激情,磊落与悲壮。兄弟姐妹们,如果“切――”成为你表达不屑时的助音字时,别忘了,还有格瓦拉。 手记:为了给大家炮制这副非强力春药,我必须每天在来《文汇周刊》的118路电车上反复琢磨这副药的两个主要配方:性和革命。开始觉得挺惬意,后来就受不了。在江姐和潘金莲、格瓦拉和庄之蝶、未央生和保尔?柯察金一系列鲜活的药引子的共同刺激下,我开始有些不正常,我怀疑自己对这些药品过敏。到后来我甚至不回家,通宵达旦的为各位试药……一星期前,贾宏伟说我像点许志摩,药炼完了,我变成了他眼中的方志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