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836回复:31
考上北大愁坏全家 七成湘西孩子都是特困生
从湘西深处的农家小院迎面走出来,脸上漾着纯真而略显羞涩的笑容,这就是覃金艳。这个从来还没穿过皮鞋、从来没看见过火车的土家族姑娘,今年高考以文科631分(档案分656分,列全省第19位)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图:考上北大的覃金艳现在天天在家喂猪 |
|
沙发#
发布于:2003-07-18 10:03
我从来不相信希望工程,要是有机会,我愿意一对一支持这些mm,认成干妹妹好了,呵呵。 怎么听着有点居心不良的味道 :D,认个干DD不行吗?(不过这也不太保险) :D |
|
|
板凳#
发布于:2003-07-18 09:51
我从来不相信希望工程,要是有机会,我愿意一对一支持这些mm,认成干妹妹好了,呵呵。
|
|
|
地板#
发布于:2003-07-18 09:27
俺喜欢这种个性坚韧的mm 很佩服他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凑够学费。 |
|
|
地下室#
发布于:2003-07-18 09:09
俺喜欢这种个性坚韧的mm
|
|
|
5楼#
发布于:2003-07-18 09:09
银行能把钱贷给房地商,造成那么多坏帐,怎么就不能贷给学生,学生的信用比多数企业好的多。我们学校是不还完贷款,不给发毕业证,学位证,不可能不还。
|
|
|
6楼#
发布于:2003-07-18 09:04
看到这些成绩优异却家境贫寒的孩子,想起那些狗屁不通但家里有钱去国外上野鸡大学混文凭的家伙们,每年高考,考研都有用钱买分,托关系的例子,愤怒! :mad:也是从高考走过来的,知道多么不容易。当年觉得高考很神圣,现在想起来真幼稚 :(。
|
|
|
7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6
据了解,近年在湖北省的一些地方,实行了特困职工子女上学减免学杂费的制度。同时,各级工会组织在捐资助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至去年底,已资助10万多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其中上大学、中专的困难职工子女1万多人。 有关专家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为贫困学生组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将“希望工程”中的“1(家)+1”结对助学、“手拉手”活动等延伸到城镇贫困中小学生中,以及由有关部门牵头建立“帮扶城镇贫困中小学生基金”等等,都是可供选择、同时也是可以经过努力予以实施的帮扶举措。城市数百万双贫困中小学生渴求的双眼,期盼着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能够更为系统、更为有效。 (王四新、彭维俊) |
|
8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5
有关专家说,无论是“宏志班”,还是“奖学金”,对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贫困学生无疑是个福音。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只能解决少数成绩特别优秀的贫困中小学生的学业问题,却无法解决绝大多数贫困学生的现实问题和长远需求。各地应该因地制宜,给予城市贫困中小学生充分的帮助。 城市贫困中小学生问题,让许多人再次想到了“助学金”。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曾实行过“助学金”制度。这一制度帮助了许多贫困的城乡学生。 目前,与这一制度相似的“保学金”制度已于去年9月在山西省实施。据介绍,山西省财政每年出资800万元设立的“保学金”,对农村家庭年收入在300元以下、无经济来源;城镇居民收入在县、市确定最低生活保障金以下家庭的中小学生进行资助。 在湖北,并不富裕的荆门市今年从城市教育附加费中安排200万元,从民政捐助经费中安排30万元,并采取市直财政供给人员每人捐助100元,各中等学校设立专助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为全市12947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卡”,受助学生可以免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 |
|
9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5
有关人士认为,义务教育也要“低保”。要像解决贫困人群生活的“低保”一样,对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同样也要实行“应保尽保”政策。这不仅是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各地类似“宏志班”之类的有益尝试,依然无法解决绝大多数贫困学生的现实问题和长远需求。
据悉,从今年秋季开始,湖北省武汉市将继北京、黑龙江、新疆等地之后,在13所重点高中开办“宏志班”,扶助300至5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这批“宏志班”的学生,将免交高中3年的全部学费书费,并每学期每名学生得到500元生活补贴费。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政府规划在2002年至2006年间为140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提供市级奖学金。主要资助对象为成都市所辖20个区(市)县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的中小学生。其中,城区小学生每人每学年资助500~600元,初中生每人每学年资助600~700元。对于学业特别优秀的贫困生,将酌情提高资助标准。 |
|
10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4
关于城镇中小学贫困学生问题的调查 2003-05-28 16:46:35
针对城市贫困中小学生这样一个群落,社会各界应该给予怎样的关注和帮助?帮助贫困学生,不仅帮助的是学生本人,帮助的也是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未来……义务教育也要“低保”。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城镇中小学贫困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据记者对湖北省工建总公司200户低保家庭的随机调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70%以上。文化程度往往与就业机会成正比。所以,这些贫困家庭普遍认为,子女成材是自己家庭脱困的希望所在。 接受调查的贫困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盼望学校那些名目繁多的补课费、试卷费、豆奶费、托管费等能少点,减点,免点;盼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关心和帮助城市中小学的贫困学生,踊跃捐赠助学;盼望政府的优惠政策更多点,更实点。他们当中,98.4%的家长希望在子女上学问题上能得到帮助,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减免学杂费”和“发放助学金”。 |
|
11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3
困难再大要坚持
走进同济大学四年级学生小刘的寝室,只见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书籍:《建筑材料学报》、《计算机应用技巧》、《高等数学》……小刘已被保送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硕博联读研究生。老家在河南的小刘提前一个星期就回学校了,他要找些资料准备论文。 由于供姐姐上学,家里花完了所有积蓄。从大二开始,小刘就“自立”了:学费贷款,生活费自己打工。四年来,小刘做过家教、市场调查员、夏(冬)令营老师、还当过学校的巡逻员……去年10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第一次到同济大学招收保送生,成绩优异的小刘顺利入选。“保送中科院研究生是公费的,且每个月还有800元生活补贴,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做学问、搞研究了。”小刘已经见过了导师,这个学期要提前学习一些研究生的书籍,“不管困难有多大,我都要坚持下去!”小刘憧憬着未来。 |
|
12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3
男儿有难当自强
走进小庞的寝室,只见他正忙着整理床铺。稍顷,久别重逢的同学都来看望他。“小庞,你回来了!”“新年过得好吗?”“好兄弟”们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小庞是复旦大学二年级学生。因父母都在广西老家务农,家里还有四个兄弟姐妹在上学,因此每次开学,家里都凑不齐七、八千元的学费。两年来,小庞靠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维持着学业。 “来,吃年糕吧,这是我们家自己做的!”小庞拉开行李袋,拿出一大捧年糕招待大家。难忘同学情,小庞怎会忘记两年来同学的真情相助:每次同学会餐,总有人把他的那一份“偷偷”付了;书包坏了,同学为他买来新的;打长途电话回家,同学悄悄递上电话卡;上海同学还经常把他请回家,热情招待一番……谈到新学期计划,小庞已排得“满满当当”。“我想自学电脑知识。新学期,我还要递交入党申请书呢!”但是对于他来说,最担心的是落实生活费。小庞准备一开学就到学校家教部报名,争取做两份家教。他还打算再找一个勤工助学的岗位。小庞说,“这样,我的生活费就有着落了。我还争取给家里寄些钱,帮助弟弟完成高中学业!”言语间,小庞不无自豪。 |
|
13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2
虽贫困志却坚―高校贫困大学生素描 2003-02-19 13:21:35
作者:[ 陆一波 ] |
|
14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2
此外,银行的工作效率、透明度也应提高,争取更高的实际贷款率。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信用理念、诚信价值观以及消费习惯已在无形中发生了转变。积累守信记录,塑造良好信用形象,赢取更多的机会与财富,已成为不少消费者对信用的新概念诠释。大学生既是最易接受新兴理念的人群,也将是未来经济社会中最活跃的消费群体。为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将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搭建一条信息通道,用“信用”这把金钥匙打开助学贷款的大门,更好地为更多的大学生服务。
■调查设计: 李冬民 赵维 李隽琼 ■调查撰写: 孙炜 王欣 李隽琼 ■调查执行: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 ■执行说明: 本次调查从7月10日至30日,调查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汉、广州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2份,回收率为90.3%,其中有效问卷505份,废卷37份,有效率为93.2%,样本分布为学生家长占50%,学生占45%,普通公众只占5%,调查方式包括随机街访、电话访问、面访、网上调查。抽样相对误差为8%,样本代表性为75%―80%。 |
|
15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1
■助学贷款期待更多样式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经费的主要来源为父母供给,占76%,接下来依次为民间借款、贷款和勤工减学,比例分别为10%、8%、6%,而有过或曾经有过申请贷款的意向的学生占54%。 浦发银行有关专家介绍,现在的大学生们表示不愿再完全依靠父母,而更趋向于通过银行支持,自筹资金完成大学学业。现在有不少家境不错的学生也到银行申请贷款,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此外,助学贷款发放后,借款人的个人资料和贷款情况将直接提供给“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使学生在大学开始就可以为信用记录添上一笔,从而培养起信用观念和理财能力,有助于将来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中去。 这说明:单一的助学贷款样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多种多样的要求,银行也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要求确立不同的贷款样式,无论是有息贷款还是无息贷款,也无论是有担保贷款还是无担保贷款,都应全面向大学生铺开。 |
|
16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1
■贷款经商――家长、学生观点迥异
助学贷款本是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而实施的一项福利措施,但是贷款到手后,如何支配贷款?有的学生有了贷款经商的念头,人们对此持什么态度呢? 我们的这次调查中,76%的家长对部分学生贷款经商的行为表示不能理解。他们认为学生阶段应以学习为主,小范围地接触社会还可以,过多地投入社会实践势必影响学业;如果允许贷款经商就等于变相地鼓励了学生大学阶段创业,对学生成长是弊多利少;而且助学贷款利息低,是国家的福利政策,本来就很有限,更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贷款经商违背了助学的本意。 另一方面,79%的学生对贷款经商的行为表示理解,认为个别学生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并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去贷款经商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种行为本来就是个人的自由,只要有偿还能力符合借贷的条件,就应该准贷,至于贷款的用途该由借贷者支配。 |
|
17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0
■信用体系亟待建立
说到底,联系学生和银行的纽带就是两个字――信用,信用体系的建设是解决学生贷款难问题的关键,公众一致认为大学生理应成为诚信的表率。 在我们的调查中,72%的人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是影响助学贷款的最主要原因。对任何业务,银行都要首先懂得如何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即使对信誉度高的大学生也应对少数赖账情况的出现做出及早的预防。就目前的助学贷款情况来看,银行通过学校和学生签署贷款协议,留下联系方式,但毕业生的流动性较大,会因毕业生去向不明耽误了与银行的及时联系。我们这次调查的学生样本中,96%的人认为大学生需要信用标识证明自己,同时也需要信用机制约束自己。 对于如何建立大学生的信用体系,55%的人认为应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网上公布,对借贷学生是最好的约束;32%的人认为应建立对助学贷款违约行为的约束和制裁机制,尽快制定与大学生信用制度有关的法律法规;17%的人认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信贷知识和信用意识的教育,在大学中树立起诚信的新风。 |
|
18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0
■风险不应成为贷款阻力
在我们的调查中,54%的人认为发放贷款无需担保并不是影响助学贷款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信誉度高,还贷能力强,银行的助学贷款风险较小。还有27%的人认为正是因为贷款无需担保,银行除了使用担保,不知如何防范赖账现象的出现,所以对于助学贷款就格外小心、慎重。另外19%的人认为,银行即使有风险,也不应该影响助学贷款的工作,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保障我们的优秀学子不辍学。 从国外经验看,助学贷款也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品种,学生用银行贷款完成学业十分普遍。有些人对开展助学贷款业务心存疑虑,担心贷款风险。这个问题只有随着公众信用意识的增强和个人信用征询机制的建立才可能得到解决。 从长远看,帮助大学生就读成才,是在为银行培育未来的优良客户。这种信贷业务有需求、有效益、符合国际惯例,将会激发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积极性。首都经济学界知名学者茅于轼提出一个建议――把对大学生的贷款延伸到高中学生。茅于轼解释道:对于贷款首先是要还,不还就会破坏信用;但是我们也用不着因为怕还不上而不给他贷款,因为教育贷款一定是会有效益的。 |
|
19楼#
发布于:2003-07-18 00:30
■星星之火 尚未燎原 助学贷款政策深得民心,那么它的实际效应如何,它的实施是否让公众满意呢? 从全国来看,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发展显得不太平衡。我们的这次调查中,有37%的学生曾经申请过贷款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贷成。目前,九成以上的大专院校对学生的助学贷款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要求,只好做出限制:在校学生仅能贷一年,这远远解决不了贫困学生的要求。 在我们针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样本中,43%的人认为贷款数目太小,不能满足贫困学生需要;36%的人认为其手续繁琐,缺乏统一的标准;11%的人认为发放贷款的银行有限,内容单一,对学生信任度低;还有10%的人认为,其透明度低,贷款主体缺乏对贷款程序的认识,从而造成实际贷款率低。可见,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助学贷款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工作的规范化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