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625回复:26
少年的心
当我走过小溪
它会跳出我的身体 和水一起流走 |
|
|
沙发#
发布于:2003-08-12 18:17
太厉害了,那天我也搞篇文章来贴。
|
|
板凳#
发布于:2003-08-12 16:30
这样灌水,算你狠。
|
|
|
地板#
发布于:2003-08-12 15:23
回来后看到介绍湘西的文章,感觉却是截然不同。
在我的心中,湘西是美丽又哀愁的,那河面浓浓的雾,那青石板铺成的路,那孤儿平静的眼神,凤凰城孤独的美丽和黄丝桥的孑然无助,一幅幅静静默如画,无言地低吟着千古的绝唱……。 |
|
|
地下室#
发布于:2003-08-12 15:22
黄丝桥是苗家的古寨,城墙保存得很好,处处是了望哨和枪炮台,可见当时的人是生活在怎样的动荡中。寨子里的建筑没有太多苗家的特点,人们仿佛生活在与世隔绝中,简单而平和。在这里,我们意外地收获了许多的宝贝,也许是与外界接触的少,这些东西便宜得难以置信。在一家小铺,看到一对精美的工艺品,圆圆的玛瑙石包在银制的雕刻中,图案是龙和凤,纯手工做的,想来该是古时订情的信物,可惜同来的人也看中了,只好一人一块,戏言二十年后再团圆……。
|
|
|
5楼#
发布于:2003-08-12 15:22
车带我们来到了黄丝桥和南长城。至此,我才知道南长城是用来阻隔苗人的,历史上的纷争难言对错,只是苗族人在不断的战乱和驱逐中得以生存下来确实不易,也难怪他们个个都是吃苦耐劳的样子,他们的顽强让我想起韩国人,一个民族无论强弱,是不该没有精神的
|
|
|
6楼#
发布于:2003-08-12 15:21
离开凤凰时远远地又看了一眼,在清晨淡淡的日光中凤凰有如海市蜃楼,这样的地方该是好好住上一阵子的。
|
|
|
7楼#
发布于:2003-08-12 15:21
黄包车将我们带到了虹桥,不知这样精致的名字因何而来。在桥上可以俯瞰小城的全景,城有着遗世独立的美,像是一个被遗忘的久远的梦,只是不知这样的美还能有多久。看到有人在拍电影,个个都是旁若无人的作派,不知他们懂不懂,在这样有着浓浓的古文化气息的地方,任何人都是张扬不得的。
|
|
|
8楼#
发布于:2003-08-12 15:20
船在沈从文的墓地靠了岸,我却不想再看了,无论怎样鲜活超凡的生命,逝去了都免不了落入尘埃,堕入凡俗。
|
|
|
9楼#
发布于:2003-08-12 15:19
心随着船走,似乎远离了沉重和喧嚣,四周的宁静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前世,我该是这小桥流水人家的女儿吧,伴着这清清的流水绣着小小的女儿愁,又或许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在无望的寻觅中漂泊了一世的心……。
|
|
|
10楼#
发布于:2003-08-12 15:18
出了沈氏故居,就是凤凰古城了。说是城,其实也就是一条小街,两边的房子经过久远的风霜雪雨,很有些沧桑,高低之间透出别样的风情。我们坐上两头尖尖的木船,沿着沱江顺流而下。岸边不时有人在水中洗涮,江水却是至清至净的。丛生的水草在水的波纹中摇摇曳曳,一划而过,浓厚得看不到底,又仿佛幽暗的泪光在深深的忧怨中闪闪烁烁。两岸的吊脚楼美伦美奂地傲立江边,仿佛在周庄,却又多了些异族的风情
|
|
|
11楼#
发布于:2003-08-12 15:17
火车带着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小城――凤凰古城。这里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大师的故居就在小城的边上,是一座幽静的小宅子,里面陈列着从文先生生前用过的家俱和一些照片。照片中沈先生的笑是亲和又睿智的,印象最深的是沈先生晚年回凤凰时,有记者要给他拍照,他笑容可掬地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沈夫人发现先生的衣领没有翻好,便跑过来替他整理,记者抢拍了这个镜头,照片中的温馨美满是可以满满地溢出来的,据说这张照片也是沈先生最喜欢的,这段才子佳人式的天成良缘令所有的来客称羡不已
|
|
|
12楼#
发布于:2003-08-12 15:16
听说过《少女的心》 :cool:
|
|
13楼#
发布于:2003-08-12 15:09
好文章这么发都没意思了。 :( :(:( :) :) |
|
14楼#
发布于:2003-08-12 14:57
好文章这么发都没意思了。 :( :(
|
|
15楼#
发布于:2003-08-12 14:53
这样子灌水呀!!
|
|
|
16楼#
发布于:2003-08-12 14:51
带我们离开芙蓉镇的依旧是一条木船,船上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闲聊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他儿时的一场车祸中丧生,家里还有一个爷爷,他每天搭船去火车站帮人提行李,一次一块钱。男孩的脸坦然平静,在这样一个本该被父母宠爱着在学校读书的年龄,男孩却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出卖体力。我们知道没有能力改变什么,只有掏出带来的一些零食送给他,男孩拿在手中闻了又闻,却没有吃,也许他要带回去和他的爷爷一块吃
|
|
|
17楼#
发布于:2003-08-12 14:48
电影中的那家米豆腐店挂了许多当时留下的照片。记忆中那部电影该是没有什么色彩的,仿佛总是罩在青青的雾中,和小说中氛围不尽相同。只是姜文对秦书田的演绎多了几分阳刚,他也因此一举成名,小镇的电影院终日挂着《芙蓉镇》的广告,想去再回味一遍,却被导游告知广告是假的。
|
|
|
18楼#
发布于:2003-08-12 14:46
小镇的路都是石板铺成的,高高低低,几乎没有平路可走。路的两边是层层叠叠的小店,最多的是蜡染的衣服,也有一些卖木器的。小镇的出名源于那部电影,但此时的小镇早已没有了电影中的悠远宁静,那部电影中对生命的顽强追求和人性的真诚渴望已在小镇的喧嚣中找不到一丝痕迹,米豆腐也远不如想像中好吃,只有那座贞洁牌坊依然高高耸立在街的尽头,和四周的杂乱格格不入。
|
|
|
19楼#
发布于:2003-08-12 14:45
如果不是行程的安排,谁也不会注意这个叫做猛洞河的小站。小站小得只有一扇门,周围还有一些箩筐在未亮的天光中影影绰绰,出了小站的门,便是几十阶青石板铺成的石阶,石阶的尽头有一户船坞人家,煮早饭的锅冒着热热的蒸气,模糊了昏黄的灯光,所有温馨幸福的记忆就在这小小的空间暖暖地散开。穿过船坞,我们踏上了一条纯木制成的船。透过船侧开的小窗,有凛凛的寒气袭来。湖面上飘浮着浓浓的水汽,远处的山仿佛不在人间。就这样,我们被这条船带到了一个小镇――芙蓉镇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