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85回复:0
深度报道 全球海底怎么划分
深度报道 全球海底怎么划分
阅读次数:47 2004-09-22 全球海底怎么划分 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 本报特约记者 李润田 “蓝色海疆”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近期中日在东海油气田的争议、 日韩独岛(竹岛)之争、西班牙和摩洛哥的佩雷希尔岛争端,引起了这些国家 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全球海底到底怎么划分?国际上有没有通行的标准? 海底资源主要有六大类 早就有海洋学者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地球上的陆 地部分,除南极洲之外已成为各国的国土。海洋则不同,到目前为止,海洋的 大部分仍为世界公有。只有沿海部分被沿海国家以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等形式划定为管辖区域。因此,海洋既是沿海国家的“国土”,又是世界各国 的“公土”。国土主要是领海和内水,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 架。公土包括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 人类目前不仅探明、开采了许多海底宝贵矿藏,而且还利用海洋连接七大 洲处,在海底铺设了数十万公里计的海底光缆、电缆,让人类真正体会到了四 海一家的含义。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底光缆已经和卫星通信成为当代洲 际通信的主要手段。1988年,美国与英国、法国之间铺设了第一条跨越大西洋 的海底光缆,全长6700公里。目前全世界已铺设了总长度达80多万公里的海底 光缆,大约有130余个国家通过海底光缆联网。而由中国电信和新加坡等地的电 信公司共同发起的亚欧海底光缆系统连接了亚洲、欧洲和大洋洲,在33个国家 和地区登陆,全长达3.8万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光缆。 在海底资源开发方面,据有关数据显示,人类目前探明的海底矿藏总量若 铺于地面,则厚达200米。而在太平洋东南部海域,每平方米竟有50至70公斤之 多,而且至今仍在不断地生成和堆积,海洋每年可生成1600万吨有价值的工业 原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底几乎有陆地上有的各种资源,还有陆地上没有 的一些资源。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以下六大类。 石油和天然气。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为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 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亿―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 亿立方米。海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产区,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 亚湾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海底油气分布区。 煤、铁等固体矿产。世界上已发现的海底煤田约200个,许多近岸海底已开 采煤铁矿藏。日本海底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智利、英国、加拿大、土 耳其也有开采。亚洲一些国家还发现许多海底锡矿。已发现的海底固体矿产有2 0多种。 滨海砂矿。滨海砂矿中,金、铂砂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俄勒冈 至加利福尼亚沿岸以及阿拉斯加沿岸;锡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沿海;印度 和澳大利亚沿海是钻石、金红石、钛铁矿最丰富的海区;中国沿海共有十余条 砂矿带,有金刚石、金等多种砂矿资源。 多金属结核。一种矿物,其中含有锰、铁、镍、钴、铜等几十种元素。世 界海洋3500―6000米深的洋底储藏的多金属结核约有3万亿吨,太平洋海底储量 最多。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万年,镍可用2.5万年。 热液矿藏。也称为海底金属泥。已发现30多处矿床。仅美国在加拉帕戈斯 裂谷的储量就达2500万吨,开采价值39亿美元。而红海的重金属泥则是迄今世 界上已发现的最有经济价值的热液沉积矿床。 可燃冰。其密度高,杂质少,燃烧后几乎无污染;矿层厚,规模大,分布 广,资源丰富。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在 上世纪,日本、原苏联、美国均已发现大面积的可燃冰分布区。我国也在南海 和东海发现了可燃冰。 在世界油气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可燃冰的发现又为人类带来新的希望。 各国海洋边界争端,目前只解决了1/3 为了开发和获得如此丰富的海底资源,各国争端和矛盾不断。1994年11月 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主权国家可以沿着本国领海基线划出不超 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不超过350海里的大陆架,边界有岛屿的从岛屿基线 划起。从此,沿海国家可以把自己的管辖海域从领海扩大到大陆架区域和专属 经济区。因此,几乎所有的沿海国家都很重视划定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区域,在与邻国发生边界争议时采取寸海必争的方针。然而,一个公约很难合 理地划分各临海国的“蓝色国土”,这就造成了各国对海底领土和海底资源归 属上的争议。像我国南海诸岛中的不少岛屿、岛礁和我们的海上邻国相距甚至 不足100海里,彼此的海上划界问题怎么解决,公约没有明确规定。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100多个国家对大 陆架外部界限采取了各取所需的态度,致使海域划界纠纷迭起,双边矛盾和多 边矛盾不断产生,因此当前全球范围内海洋边界争端还是比较严重。据统计, 全世界144个沿海国家中,海岸相邻或相向的国家间有380多处海洋边界需要划 定,目前只解决了约1/3。 国际海底区域,任何国家或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除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之外,公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沿海国家和内陆 国家关心的问题。公海也可以称为国际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 公海是“不包括在各主权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 域内的全部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出现,使原有可以开发的公海面积 减少了36%,但这一区域仍占全球水体面积的绝大多数,更拥有全部海底资源的 70%左右。 公海海底区域,包括各国大陆架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被称为国际 海底区域。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不同于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或公海的资 源,公海渔业资源由各国自由捕捞。国际海底及其资源,任何国家或个人不得 据为己有,任何国家也不能自由开发,而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国际海底区 域及其资源实行国际管理,为此,联合国还在1994年《公约》生效时专门成立 了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这种管理权,其总部设在牙买加。关于国 际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制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实行平行开发制,即 一方面由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企业部开发,另一方面由有关国家及其自然人 和法人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开发。同时,为了照顾对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进行 了大量投资的国家的需求,承认它们的优先勘探权。 目前,有关国家对深海采矿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美国是最早从事多金属结 核勘探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实施“国际洋底铁锰沉积矿产研究计划” ,对世界各大洋都进行了调查,重点区域是夏威夷群岛和美国本土之间的区域。 日本是对多金属结核开发最积极的国家。法国也是早期投资者之一。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多金属结核资源的战略开发,在印度洋 的赤道附近进行了多次调查。韩国、巴西、菲律宾和泰国等,都在积极考虑多 金属结核的勘探开发问题,并且正在申请矿区。 在各国调查勘探的过程中,陆续建立了开发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国际财团。 这些财团由美、英、法、荷等国的公司组成,目的在于集中各方面的资金和技 术,在条件成熟时开采深海矿物。 由于公海海底资源归属的不明确性,因此在对其开发过程中往往被海洋强 国占得先机。以目前最大的海洋霸权国家―――美国而言,1961年3月美国总统 肯尼迪在国会公然宣称,“为了美利坚的生存,必须开发海洋”,此后,美国 成了当今世界上海洋开发最活跃的国家。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 在全球争夺公海开发的主动权,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捷足先登。公海和国际海 底的资源是世界共有的,各国都有权开发利用。因此,各国在考虑开发利用海 洋资源时,更要树立全球意识。 《环球时报》〔20040922 第7版〕 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 www.snweb.com.c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