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06回复:0
50年殖民统治 二战后悄悄渗透 日本在台影响有多大 李登辉、陈水扁=日本间谍50年殖民统治 二战后悄悄渗透 日本在台影响有多大 赵洁 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 澎湖诸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不甘接受异族统治,20年中爆发100多次武装起 义。在镇压和屠杀政策无法征服台湾人民的情况下,日本帝国主义转而采取了 更为阴毒的一手,全方位施行“皇民化教育”,妄图使台湾人民“同化”到大 和民族中去,最终成为日本帝国的“顺民”。其主要方式为:在舆论上操控媒 体,宣扬“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吹嘘“大东亚圣战终将取得完全的胜 利”;在教育上, 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禁止传授汉语,完全剔除传统教科书中带有“忠君爱 国”思想的经史子集;在习俗上,强迫台湾人民将汉族姓名改为日式姓名,强 令台湾人民穿和服、木屐,睡榻榻米,禁止台湾民众过春节、祭拜祖先,禁演 布袋戏、歌仔戏等台湾地方戏,强制学生学习和服裁剪、插花、琴道、茶道、 弓道等课程,灌输日本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在宗教上,拆毁文庙、关帝庙、 玉皇大帝庙、妈祖庙,改建日式庙宇,供奉日本“天照大神”;在经济上落实“ 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歧视性产业政策,修水利、改良种,但限制台湾工业 的发展。 毫无疑问,“皇民化运动”从总体上讲是失败的,这从光复初期台湾民众 敲锣打鼓“迎王师”可以看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造就出一批心甘情 愿充当“皇民”的人,其中既有在日本卵翼下成长的大工商业主和大地主,也 有一些卖身投靠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皇民”自居,并以此为荣, 对日本感恩戴德,具有强烈的亲日情结。他们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李登辉、许 文龙、蔡昆灿、彭荣次等。 这些“皇民家族”在日本殖民当局的庇护下办工厂、设银行、做生意、收 地租、享受种种特权,积累起大量资本。光复后,“皇民家族”凭借日统治时 期就累积起来的政治、经济、教育、人脉资源,迅速在商界、政界、学界显露 峥嵘。国民党逃台之初为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开始拉拢“皇民家族”。“皇 民家族”为了自身利益,也主动寻求国民党当局的庇护。两者各取所需的结果, 是“皇民家族”逐渐渗透并最终接掌了台湾政权。 李登辉就是“皇民”执政的典型代表。幼时的李登辉凭父亲担任警察的关 系,得以在台湾的日本学校接受教育,改名岩里政男,以后又到只有很少台湾 人能够进入的“京都帝国大学”学习,还曾到日本军队里当兵。在长期日本教 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从思维方式到情感表达都是日本式的,完全“用日本 人的眼睛看世界”。窃据高位后,李登辉立即暴露出亲日本色,开始动用权力 机器制定各种亲日政策,全方位地迎合日本的战略图谋,鼓吹台湾独立。 另一方面,战后的日本不甘心其在东亚的失败,时刻图谋与台湾建立更紧 密的关系,以确保日在东南亚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岸信介、石原慎太郎、安信 晋三等部分日本右翼政客发起“青岚会”、“日华议员恳谈会”等亲台组织, 对外鼓动台湾独立,对内煽动日本民众的反华情绪,处处为中国统一制造难题。 在台日政客的影响下,“皇民化教育”的流毒逐渐死灰复燃,近年来演变 成为锋头强劲的“哈日风”。部分台人讲话、写字时汉语、日语混用,饮食上 崇尚“寿司”、“御饭团”或“关东煮”,逛街必到“三越”、“SOGO”或“ 高岛屋”,而看的漫画、电视剧则是《家有贱狗》、《名侦探柯南》、《东京 爱情故事》之类的日剧,看球赛也只看日本野球(即棒球),连味精也只用日 本的“味之素”,起名字也多用义雄、文雄、智雄、秀雄、英雄、昭彦、文男、 信良、静枝、太郎之类的“日本式名字”。虽然对大部分民众来说,“哈日风” 只是一种“跟风潮”,他们对日本流行事物的商品意义的追求远大于其对文化 意义的理解,对日本也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感情,但确实有少数学者在“亲日 情结”的驱动下,想方设法把这种“哈日风”上升到文化认同的高度,从根本 上割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纽带和血肉联系,为“台独”做准备。 《环球时报》〔20041006 第11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