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4
宋代有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如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同十里上珠帘;”赵公豫:“桥在大业间,今日已倾圯”;吴文英:“二十四桥南北,罗存香分”等等。
明代齐东野人编撰的《隋炀帝艳史》中,记载过炀帝与萧后赏月的故事。说的是炀帝萧后来到一座新桥,见天空月光姣洁,桥上箫声悠扬。桥名末定,萧后请炀帝赐名。因同游者有二十四位宫女,遂命名为二十四桥,此乃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由此可以知道,此时的文人,一般都愿意二十四桥原是一座桥的。 |
|
261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5
。
清初历史学家谈迁北游经过扬州。他在日记《北游录?纪程》中记载他访寻二十四桥的经过。顺治十年七月十二日,谈迁游览了扬州西郊的司徒庙,“出问二十四桥,云南且里许”,谈迁因此作诗一首,以记其游: |
|
262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5
:
《二十四桥》 斜阳古道接轮蹄,明月扶疏万柳西。 桥上行人桥下水,落花尚自怨香泥。 |
|
263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5
从谈迁的游记和诗歌中可知,二十四桥正是一座桥的形象,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清代词家吴绮,《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民国《扬州览胜录》作者王振世。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说:
|
|
264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5
出西郭二里许,有小桥,朱栏碧,题曰烟花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桥美人于此,故名。
李斗在名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中,认为吴绮的“美人之说,盖附会言之矣”。他这样记载: |
|
265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5
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春熙台后,平泉涌瀑之水, 即金匮山水,由二十四桥而来也,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砖墙庋版,围以红栏,直西通新教场,北折入金匮山,桥西吴家瓦屋圩墙上,石刻烟花夜月四字,不著书者姓名。
|
|
266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5
。
至此,“一座桥说”的理论似乎再也找不到别的令人信服的佐证。况且五代时,扬州战乱频仍,谁还有兴致去关注二十四桥?后来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也好,赵公豫的“桥已倾圮”也罢,如果二十四桥果真是一座桥,那么在宋代就已成为千古之谜,后来者再怎样寻找考证,不过是文人的一种怀旧情绪,即便找到了所谓的二十四桥,也只是在访古考据中出现的一种意象,聊以自慰罢了。 |
|
267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6
笔者长期寓居扬州古运河边创作,对于二十四桥之谜进行过很长时间的探索。我的审美趣味一直使我倾向于“一座桥说”,即二十四桥原为一座桥,并且,我终于在一处不为人知的地方找到了这座桥的桥址。
|
|
268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6
二)二十四座桥说。
二十四桥作为二十四座桥之说,颇有影响,其原因,乃北宋沈括提出的著名的“二十四座桥”理论。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杰出的科学家,他曾在扬州生活和工作多年。他以科学家严谨、务实的态度,在名著《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对扬州的二十四座桥逐一作了落实。他在书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座桥的桥名和地理位置: |
|
269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6
……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入西水门有九曲桥,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国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又自牙门下马桥直南……
|
|
270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7
沈括开列的这份二十四个桥名目录单,是历代学者研究扬州文化极其宝贵的资料。但如果详细分析,沈括的这份目录中有两处地方颇让人困惑。基一,沈括所列桥名,实有二十三个,且其中下马桥出现两次,一座城市中,有两座桥异地同名,可能性似乎不大,文中的两座下马桥,当是指同一座桥,这样,沈括所列桥名,实际上只有二十二个。其二,唐代城里极负盛名的禅智寺桥、大名鼎鼎的月明桥、红板桥、朱雀桥、扬子桥等,沈括为何未列入其中呢?或许,我们不能苛求沈括,如果唐代扬州果真有所谓的二十四座桥,那么经过战乱,到了宋代,或倾圮,或湮没,数量不足,是可以理解的。
|
|
271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7
。
坚持沈括观点的,还有南宋学者王象之,他认为二十四座桥真实存在过。他在《舆地记胜》中记述道:“二十四桥,隋置,并以城市坊市为名。后韩令坤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对于沈括的“二十四座桥说”,后人异论颇多。因为沈括是以科学家的眼光来落实二十四座桥的。但文艺作品需要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现实,况且,一座城市到底有几座桥,并没有一个确定地域范围可以参考。譬如扬州城郊结合的地方,往往也有许多桥梁,而且桥有大有小,小的如独木桥、石板桥等,那么这些桥梁算不算数呢? |
|
272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7
(三)编号说。
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编号为二十四的一座桥,因为诗歌中常常有许多编号桥出现。如杜甫诗句:“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施肩吾《戏赠李主薄》:“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等。 |
|
273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7
有个现象颇值得注意,姜夔除《扬州慢》中写过二十四桥外,他在《咏芍药》中还出现过这样的句子:“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那么,二十四是不是红桥的编号呢?他在《过垂虹》中有“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五桥”。读这些诗句,我们隐隐感觉到,编号说似乎存在过。难道唐床时,扬州桥多,桥名不够用,干脆用编号来代替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关桥名编号的资料,如果仅仅从古人的诗句来确定编号说,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
|
274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7
四)泛指说、代指说。
唐代扬州是一座水城,桥梁之多可以想象,不必拘泥于沈括二十四座桥的说法。到底有几座桥,谁也不知道,反正水多桥多,干脆用一数字来代替吧。文人对于数字是含糊的,朦胧的,只求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即可。如“山道十八弯”、“七十二变化”、“三百六十行”等等,并非确数。那么杜牧的二十四桥是否也用了这样的手法来泛指扬州桥梁之多呢? |
|
275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8
?
还有一种可能,即二十四桥是某座桥的代称,这一点,在上述姜夔的《过垂虹》一首诗里最为明显。《过垂虹》写的是作者与歌妓小红告别范成大,荡舟归去,过垂虹桥而作,末句“曲终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笔者认为,这十四桥,当是代指垂虹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诗中的十五桥,也可指代月明桥。 |
|
276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8
(五)笔者观点:谐音说。
翻开唐代诗人描写的诗词,描绘扬州城水多桥多的句子,令人目不暇接,如李绅:“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墙近斗牛”;李欣:“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罗隐:“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等等。这些诗句,非常生动,勾勒出唐朝时扬州的水城形象。杜牧在扬州生活时,正是扬州繁荣鼎盛时期。扬州城的旖旎风光,让这位才子沉缅其中不能自拔,惹出许多风流韵事。扬州人对于杜牧,没有多少好感。杜牧的风流帐,一笔一笔记载得非常详细,今日到某家,明日到某家,均记录在案。 |
|
277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8
后来,杜牧在《遗怀》中,对自己在扬州这段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有所悔悟。他写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枚毕竟是大才子,描写扬州的几首诗,无不精美,无不脍炙人口,最著名的,便是那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除二十四桥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还有两个问题至今无法确定。其一,第二句“秋尽江南草未调”中,“未”字在很多古代选本里都是作“木”字,到底是“未”还是“木”,无法定论。现代选本,多取“未”字,“草未凋”能很好地突出江南的秋天。其二,末句“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玉人”作何解释?是指美人吗?可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却是用来比喻才子的。
|
|
278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9
。
二十四桥,意境如此优美的名字,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萦,欲罢不能?!明知寻找无望,可费煞苦心仍在城郊四处寻觅的人,不计其数。余生也晚,对于二十四桥的寻访,至今还在继续。仔细分析一下杜牧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对研究二十四桥非常重要。这一点,往往为许多学者所忽视。 |
|
279楼#
发布于:2004-10-26 00:09
。
杜牧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后)八月,由睦州赴京就司勋员外郎职,路过金陵,“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怀念旧游和老友韩绰,而作《寄扬州韩绰判官》。韩绰,不知何许人也。杜牧集里另有一首关于他的诗《哭韩绰》,可见两人友情甚笃。“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是白天景致,诗人从大处着墨,遥望远景;青山如黛,草木葱绿,是一幅宁静悠远的水墨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晚景,可以这样设想:赏月需要平静的心情,幽静的环境氛围,二十四桥正是这样一个赏月的最佳去处,它远离闹市区,四周开阔,夜晚宁静,幽美,仿若月下的村野风光。这时,有一阵婉转悠扬的箫声传来,时隐时现,那是韩绰的箫声吗?韩绰,你在哪里教歌女吹箫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