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楼#
发布于:2003-01-19 22:36
毕业于四川大学的女生于芹一语道破她成为“考研族”的原因:“本科生太多了,工作不好找,对于女生来说尤其如此。随便找个单位,白白浪费几年时间还不如继续读书。”
像她这种想法的,在“考研族”中比比皆是。也在准备考研究生的、浙江大学应届生王湘对记者说,“读研的好处自不待言,没看见那么多的单位都抢着要高学历的,连落户口都是学位高的优先,这是最现实的好处。现在的人才市场水涨船高,越早考研文凭的含金量越高。我希望研究生毕业后,重新面对人才市场时自己更有竞争力。” |
|
41楼#
发布于:2003-01-19 22:37
已加入“考研漂族”8个年头的曹节然对考研痴心不改,为准备明年的研究生忙碌着。他说:“我就认定必须考个研究生文凭。记者同志,你没有看到吗?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学历就像一张‘通行证’,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很多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在涉及户口、住房、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上大开绿灯,而本科生就很难有这样的‘礼遇’。这也是吸引我经过八年抗战还仍然坚持向研究生进军的最大动力。”
|
|
42楼#
发布于:2003-01-19 22:37
口号:将考研进行到底
一位“考研漂族”向记者描述了他准备考研的那段生活:“时针指向深夜,在一间4个人拥挤着的小屋子里,录音机里放着声音极小的高晓松的那盘《青春无悔》。考研那段日子,每天只听这盘带子;每天听完课回来,吃碗方便面,就开始在椅子上坐上四五个小时。没想到,大学毕业几年后,我和自己曾嘲笑的考研人一样,也坐在冰冷的椅子上以同样的方式来一次‘重生’。” 钱放描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考研的日子压抑而枯燥,但也是充实而难忘的。我每天重复着图书馆、食堂和寝室的三点一线。由于报考的是古典文学专业,我不得不每天在7点钟之前起床,背一小时的唐诗宋词,补回前三年所落下的课;上午学英语,下午学专业课,晚上复习政治。在同学们都忙于实习和找工作的时候,我过着一种单纯而平静的生活,整整半年时间。” |
|
43楼#
发布于:2003-01-19 22:37
这种生活对“考研漂族”来说纯属正常:每天吃的是方便面,睡觉的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除了书本,还是书本。用张飞的话来说:“看书看得自己要窒息,生活单调枯燥得想发疯。”
来自东北、已有过三次考研经历的高强为考研把头发都搞秃了,依然是名落孙三,却仍不放弃。刚刚三十岁的人由于没有头发怎么看都像四十出头了。看到记者的怀疑目光,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没有办法呀,单位不景气,又没有其他的本事,只有再来读书。我现在是在借钱考研。但愿这次我能考上。” 毕业于陕西某重点大学的一位袁姓学生告诉记者,毕业后他就没找工作,来到了北京,一直在复习,准备考研,争取以后留在北京。他十分决然地说:“我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要将考研进行到底。” |
|
44楼#
发布于:2003-01-19 22:38
相关链接:考研热是喜是忧?
某高校研究生院有关人士:目前,在许多研究生身上弥漫着浮躁的学风,缺乏真才实学,没有独立见解。很多研究生连一篇毕业论文都不愿意或者不能独立完成,而是去抄、去买,他们所获得的硕士文凭,有多少真实成分在里呢? 某市教育局高教处: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本科“文凭热”还更多地代表着对知识和人才的肯定,近年来“考研热”的背后则有着更多值得思考的内蕴。对于社会上许多应用型岗位来说,本科生足以胜任,但是现在本科生满街走。考研热的背后,是大众化教育的喜还是忧? |
|
45楼#
发布于:2003-01-19 22:38
某机关主管人事工作的章女士:社会上不少官员、企业家出点小钱进个培训班,找个秘书写篇毕业论文,就轻轻松松混上了一张研究生文凭。当文凭成为跳板时,它的含金量还有多少呢?文凭又怎么会不越炒越热呢?现在的用人市场上是研究生吃香,再过几年,假如满大街都是研究生,会不会又出现考博热?
北京某中学校长:很多人考研并非因为他热爱科研或喜欢学习,而是为了能在求职中多一些胜算,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无形中使高校学制延长了,而与教育应缩短学制的初衷相违。并且,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很难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益。不难想象,由此产生的所谓人才其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一定尽如人意的。 |
|
46楼#
发布于:2003-01-19 22:38
教育界人士:当我们在中学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的大学教育却正在悄悄地向应试教育靠拢。
一位“考研专业户”:现在的考研就是叫人读死书,今年背的明年就忘了,真没办法!考的和用的完全是两个系统,如果没考上就等于白学。英语、数学这些基础课很多都是看你的死记功夫。我们整天埋头做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可一碰上老外连话都不会说。悲哀啊!(北京新报记者曾旭辉) |
|
47楼#
发布于:2003-01-19 22:39
疯狂考研--应届生为就职 在职生为高薪
|
|
48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0
一年一度的考研又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而在此之前,本月10~14日的5天中,全国有数10万考生刚刚经历过考试前的最后一次洗礼:报名。
2002届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123万,比2001年的115万增加了9.4%左右;总就业人 口达到140万,明年将增加到212万,其后每年全国毕业生都在200万人以上。所以就业形势总体而言难度大于往年。 |
|
49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0
大城市竞争过于激烈,一些职位的供需比已上升到了20:1,甚至更高。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工作难找的严峻形势下,转而走向疯狂考研这条路。 年年考研,年年有新闻。 对于大多数考研者而言,现阶段中国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研究生教育自身的高端性决定了考研始终只是一部人、一部分幸运者的出路。 但人人梦想成为幸运者。 |
|
50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0
报名排长队 等候4小时
从1999年开始,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就在不断扩张,2002年和2003年两年更是保持了35%以上的增长,但是20万出头的招生规模与预计150万以上毕业生相比,读研始终只是少数人的机遇。 考研的紧张度还不能仅从报考者、录取总数的比例判断,数百万考研者多数是冲着为数不多的几所名校、几个热门专业去的,志愿分布极不平衡。 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少数中心城市,北大、清华、复旦等少数重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少数专业始终是考研者最向往的选择。以2001年为例,共有12.48万人报考排名前十位的重点高校,占当年全国报名人数(64万)的20%。北大等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录取比例始终在5:1以上,计算机、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在10:1以上。即使这些高校一再扩大招生规模,录取比例还是没有下降。这说明报名者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录取名额的增加。 |
|
51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1
来自江苏的王先生报考的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科。他告诉记者,11月10日那天,他花了将近4、5个小时的时间才把所有的报名程序完成。
报名程序繁琐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报名人数多是不庸置疑的。 那天是周末,虽然校方已开通了网上报名程序,但是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考生还是让招生部门不堪重负。临时充作办公场地的复旦工会礼堂上下两层将近1000平方米的空间几乎每一平方米,包括上下每一级楼梯上都站满了人。这还不够,蜿蜒的报名队伍从礼堂蔓延出来,在第六教学楼和第五教学楼之间的花园和车棚之间曲折环绕,又拖出了几百米长。晚到的报名者看到队伍的第一个反应是“哇”的一声。绕过一个弯之后,又发出“哇”的一声。“哇”声发过五六次之后,这些人才能找到队伍的末梢。 |
|
52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1
疯狂众生相 辅导促销热
复旦的情形如此,本市其他高校,如交大、同济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这五天的报名现场,记者看到的不仅是成千上万的考生,同时还是“考研”这个“新兴产业”的众生百态。 长长的报名队伍外,通常有数量众多的一群人“夹道相迎”。这些人不是大学的工作人员,而是各种类型的考验辅导班的促销人员。他们不管考生愿意不愿意,都争先恐后地向考生手中塞各种广告资料。内容无外乎“最后50天冲刺提高班”、“英语、政治最后决战”等等。 |
|
53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1
长长的报名队伍外,还有拖家带口的。记者见到一位丈夫模样的在力劝妻子放弃考研,“这么多人,你有多大把握?”妻子一直横眉冷对,噘着嘴,一言不发。
长长的报名队伍外,还有一位老者,搓着双手,似乎冻着了。听人介绍是陪孙女来报名,但被拥挤的人群挤散了…… 唉!报名对于千千万万“无悔”考研的学生而言,仅是风雨考研路上的一个节点,在此之前,他们一般都已经经历过了数百个甚至上千个羼杂着憧憬、无奈、痛苦和寂寞的日日夜夜。而支持考研族撑到最后冲刺的力量,是对未来职业生活的美好期望。 |
|
54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2
为改变命运 连着考3年
有一个李嘉诚先生资助的公益广告,广告语是:“知识改变命运。”对现借住在同济大学研究生宿舍的杨洁(化名)来说,更有针对性的口号应该是“考研改变命运”。 杨洁2000年毕业于中部某省的一所交通学院。按照学校其他学生的一般情况,如果家里有门路的话,已经毕业两年的他现在应该在该省某个城市的市政工程公司工作,每天和一帮修桥补路的建筑工人在一起。如果运气好的话,他也可能有了女朋友。下班、周末的时间可能出去逛逛街看看电影什么的。这一切,杨洁进那所大学的第一天起都已经预见到了。但生性倔强的他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命运。因此,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杨洁就下了决心:一定要考上同济桥梁专业的研究生。他不要每天去修桥、补桥,他要设计桥、建造桥。 |
|
55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2
2000年,他以总分过关政治差2分的成绩与同济擦肩而过。
2001年,他又以英语差3分而名落孙山。 2002年5月,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来到上海,通过同乡的介绍在赤峰路同济南校区的研究生宿舍以300元一月的代价租了一张床位。白天,他跟着同济的学生上课。晚上,他总是挤到同济特有的通宵教室。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他在背单词、做习题。对于繁华的大上海,他只有晚上乘115路从火车站北广场出发,经过闸北、杨浦到同济大学的那一段“黑色”记忆。几个月来,除了同乡曾经请他到五角场一个饭店吃了一次饭之外,他基本没有走出过同济校区。和外界最长的言语交流,除了和食堂师傅的对话,就是每周一次和父母十几分钟的通话了。 |
|
56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3
上班族考研 先透支身体
没有想到,杨洁的考研经历,还只是考研族中最普通的,至少他还有家里的父母给他经济支持。而对于那些无法脱产复习的在职考研者而言,唯一能走的路就是透支身体了。在报名现场一位就职于某大公司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考研至少要有一年左右的准备时间。对上班族而言,时间就更加紧张。在此前半年中,他几乎每天只睡4~5个小时。最紧张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复习到十点,睡到凌晨一点再强迫自己起床,继续看书。每天头晕脑胀,吃饭不香,睡觉不熟,“这累啊,只有自己知道。但我不悔!” 在职考研损失的是身体,而对既没有经济实力,又离家在外的考研族而言。考研之路付出的是体力、精力,得到的是几乎不堪回首的回忆。据北京某媒体报道,一位新疆的女生为了考研,远赴京城,在一间不足3平方米的地下室住了3年。 |
|
57楼#
发布于:2003-01-19 22:43
一位考研者在艰辛的复习之余写下了一阕在考生中广为流传的词。“考研成败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寒窗孤影,无处话凄凉。北风啸杀掠考场。纵使十年八年也不惧,身似铁,心如钢。”这也算是铁心考研者的一个宣言吧?!
|
|
58楼#
发布于:2003-01-20 08:09
中国的教育体制急需改革
|
|
59楼#
发布于:2003-01-20 12:44
中国的教育体制急需改革 怎么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