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766回复:0
一本好看的书《大秦帝国》,我买了第一部《黑色裂变》,一直没找到第二部,原来才出呢。
张扬历史精神 抒写英雄画卷
――读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第二部 杨贵才 《大秦帝国》(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已经出版了两部。当我拿到第二部《国命纵横》时,竟是手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读罢意犹未尽,不禁又回头重读了一遍。这种感觉,叫做“上瘾”,或者说文明一点是被吸引了。这是小说的功能,艺术的功能。时下的长篇小说出得不少,但能让一位年近花甲的出版工作者读上瘾的并不多。所以,我不得不认真对待这部书稿,禁不住又将第一部《黑色裂变》重新浏览了一遍。两部四卷联贯起来品味,竟是浮想联翩,久久沉浸在一种昂扬澎湃的激情之中。 《国命纵横》写的是秦国强大之后与中原诸国全面大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民众熟悉而又陌生的苏秦、张仪。说熟悉,是因为自《东周列国志》与各种戏曲故事流传以来,苏秦、张仪的名字便借着演义与传说,成为先秦时代知名度最高的两个人物。说陌生,是因为久远的历史烟雾迷蒙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对战国风云中的苏秦、张仪并没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国命纵横》却给我们从容地展开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猛士画卷,历史的残片借助作者创作的精神火炬燃烧起来,烛照了深邃的时空隧道,战国之世便在我们面前活生生的复原并展现出来,令人惊叹不已! 《大秦帝国》最令人感慨唏嘘的,是英雄时代与悲剧人物的巨大反差与碰撞。战国时代无疑是最辉煌的英雄时代,然而《大秦帝国》告诉我们的,却是英雄时代的铁血内涵:这个英雄时代的光焰,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点燃的,是英雄的鲜血铸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第一部《黑色裂变》,写的是奠定中国原生文明根基的伟大时代。商鞅的悲剧命运与秦孝公的悲剧命运以及变法新锐们的悲剧命运,便是滋养这个根基成长的鲜血土壤。商鞅为了维护新法,为了保持秦国稳定,甘愿放弃反抗、逃生的机会,而主动走上刑场接受残酷的车裂酷刑,何其慷慨、悲壮!秦孝公为了实施变法,刻苦勤政,惕厉奋发,牺牲了一个国君完全可以拥有的各种享受,竟至积劳成疾,在四十五岁的英年之期梦断关河。每每读到这里,不禁便有鲁迅的诗句在我灵魂深处轰轰回响: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二部《国命纵横》,写的是苏秦的合纵抗秦战略,其真实意图始终不为六国所理解,一个借合纵抗秦,给六国争取变法图强机遇的伟大谋划,却只被平庸的君主们当作“应急盾牌”。末了,当苏秦有了一个能够自己变法的千古机遇时,却被旧贵族势力卑劣地暗杀了,弄得他死不瞑目,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张仪出连横奇对,为秦国东出中原打开了广阔的天地,最终却在秦惠王逝世后被宫廷阴谋逼迫出逃,一颗巨星无奈地淡出历史,堕入了苍茫山林。 这种反差与碰撞有一种强烈的寓意:一个时代之所以伟大,那是以无数英雄的悲剧命运为代价的;正是这些英雄猛士的悲剧牺牲,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才成就了那个伟大的时代;一个能够不动声色地吞噬英雄猛士的时代,才能积淀伟大的文明根基;只有能够不断涌现敢于走上历史祭坛牺牲的英雄猛士,这个时代才堪称惊心动魄的伟大时代! 我想,这就是《大秦帝国》所锤炼的历史精神。正是这种历史精神,成就了《大秦帝国》的坚实根基,也成就了《大秦帝国》作为真正历史小说的神韵。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传统,既给历史小说提供了永不衰竭的读者群,又给历史小说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以致于历史小说与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其他艺术形式,竟成为与现实题材的创作并驾齐驱的文学潮流。可是,从整体形势看,历史小说的艺术质量与涌现的作品数量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反差。也就是说,大多数历史小说并不为读者所看好,也并不为评论界与专业人士所认同。一个几乎没有争议的现象是: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泛滥了,真正有力度的作品也太少了。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历史小说?是否凡是讲述古代故事、书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就是历史小说? 《大秦帝国》给了历史小说一个最基本的定位:真正的历史小说,是体现了历史精神的文学作品,而决不仅仅是以古典题材为写作内容的作品。什么是历史精神?就是作品所涉及时代的独有精神风貌与独有的时代性格。中国有漫长辉煌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时代风貌。一个创作历史小说的作者,若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所描写时代的独特精神内涵及其外在形式,就不能写出特定的“这一个时代”。而失去了这个特定的时代底色,任何人物便都会失去时代的光彩。《大秦帝国》之所以令人感奋,基础就在于作品浓郁厚重的战国精神与战国性格。翻开《大秦帝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器用礼节等等,无不让人感到一股战国雄风扑面而来!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战国特有的“大争”精神、“阳谋”风格。每一个计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行为,几乎都体现了这种独有的时代精神,实在是不胜枚举。 《国命纵横》相比于《黑色裂变》,更显得鲜活生动,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饱满昂扬的生命状态,实在是一幅慷慨悲歌的猛士长卷。《国命纵横》的人物群像从社会底层到最上层,是一个立体群雕。无论是苏秦、张仪这两个主轴人物,还是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战国四大公子这一组纵横骨干,抑或是七大国君、各国将相、嫔妃公主,还是云梦泽渔子弟与药农工商,各种人物便交织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饱满生命状态。其中最感人的,还是苏秦、张仪的历经苦难而坚忍不拔。苏、张两人都是名门高才,但却绝然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神奇英雄。他们是历经磨难而成长的英雄,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猛士。苏秦出身大商之家,修学出山,踌躇满志,但由于对天下大势揣摩不透彻而导致说秦失败,更由于一辆“天子王车”而遭遇奇祸,无奈孤身跋涉千里河西高原回乡,途中又遭遇中山狼大险,坎坷回家又饱受人情冷暖的煎熬,于是在郊野井田自建茅屋苦修三载而须发皆白,直至重新出山一举成名身佩六国相印;此后又是屡遭挫折――合纵攻秦失败、安定楚国失败、在燕国又险些陷入野心家子之的阴谋政变、合纵战略流产而流落齐国做了个小小客卿,正在东山再起真正实现变法大志的时期,却又遭旧贵族势力暗杀, 终是死不瞑目。但是,苏秦在每一个危难关头都凭着顽强的毅力挺了过来,在不断的苦难磨练中不断对人生生出新的感悟,却始终没有丝毫的衰颓。张仪则是另一番曲折磨难―――欲报效故国,却遭貌似敬贤的魏惠王与儒家孟子以及大梁朋党合力的排斥;说齐大成,正在将任齐国丞相的关头,却因一谋出错而被楚国君臣下狱,导致重伤;逃回故乡时母亲已亡故,他守陵三载,再造自我;在苏秦合纵后重新出山,又在斡旋楚国中遭遇屈原变法派的暗杀而致瘸腿,由此与苏秦生出了一段令人揪心的误会和摩擦;正在颠峰,又在夺取巴蜀上出错,刚刚扭转秦国危局,又遇秦惠王晚年怪疾,终是在阴霾笼罩的咸阳朝局中被迫夤夜出走。虽则全身而退,却是怀着无限的心痛。虽然如此,张仪却始终都是意气风发洒脱不羁笑对人生苦难。这种饱满的生命状态,来源于一个共同的根基:邦国苦难,人生多艰,撑持天下,舍我其谁? 战国名士的这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是那个时代孕育出来的普遍精神。这种普遍精神就是战国先民吕明的“大争”精神――争得彻底,争得全面,争得赤裸裸毫无遮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国家如此,人生也如此!每个国家,每个生民,都必须全力鼓起生命的风帆,才能立足于邦国之林,才能立足于名士之林,才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当一个社会弥漫着这种精神风貌的时候,人的生命状态便必然是饱满昂扬的,社会步伐便必然是摧枯拉朽的全力猛进。 作为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所渗透的知识含量更是难能可贵的。书中描写大、小战事几十次,其间涉及的古代军事知识、天文地理知识、外交礼仪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乃至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民风民俗、婚丧嫁娶、方言俚语等方方面面的表现和表达,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论如何驾驭不了的。好在孙皓晖先生文学与史学兼修,并且业余爱好广泛,特爱研究古往今来的战争和武器,所以写起这皇皇几百万言的大书来才能得心应手。一部长篇小说能包容丰富的知识,我以为这是作家献给读者最珍贵的礼物。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