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48回复:8
“中国特色”将贻误中国未来
“中国特色”将贻误中国未来
陈冰 十多年前,中国改革的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旨在提醒中国人在接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必须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质,不 必拷贝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时至今日,“中国特色”已渐庸俗化,成为有权者和 有钱者谋求私利的掩体。凡是与国际常识不相符合的行为与思想,均以“中国特 色”标签,试图以政治化妆品涂抹荒唐与丑陋,让大众不知不觉放弃反省能力。 庸俗化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社会,“中国特色”四字的使用率极高。假如你常接触官方文件或党 报党刊,这似乎一点儿都不奇怪。不过,当你意识到“邓公语录”正被有权有势 的人用作谋权或敛财的雨伞时,你会产生某种警觉。当你看到很多善良人在诚恳 地附和,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撑伞时,你则会痛感某种病毒正在入侵社会肌体。 去年十月,我回国查考媒体运作,正赶上四川省举办中国第一届“西部论坛”。 成都的大街小巷刷满了主办者的雄心壮志:“与世界握手”、“架起西部与世界 的桥梁”;习惯了用“大”字开题的媒体,不惜篇幅地鼓吹“思想大振荡”、 “观念大冲击”、“脑筋大风暴”、“名企大汇聚”;主要街道和主会场周围, 摆满了鲜花、彩带,好象在庆祝特别的节日。 一看这阵势,就知道“西部论坛”与一般概念上的论坛不同。主办者的真实 意图或隐或现,比如要给新任领导贴金,要吸引中央领导来参会,要在规模上超 过前一年在上海举行的“财富论坛”,要强化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宣传等等。当论 坛演化为政治晚宴时,也就不可避免出现某些有趣的现象:外企老板推销产品, 国企老总诠释政策;盛赞中央西部战略者居多,讨论现实问题者居少;一位参会 省长知道其它省来的皆是副省长,调头便回,怕失了身份;见中央领导无人参会, 主办者便立即发动当地媒体加强宣传攻势,嫌他们声势造得还不够强大……政治 浪漫主义成为主旋律后,没有人会悉心安排商务洽谈。虽然有意向投资的签字仪 式,但相当部分外商是带着钱来,又带着钱走了。据说论坛先后花了几千万人民 币,但得到的回报并不丰厚,除了接待很周到、天府美食名不虚传等留言。我的 一位朋友是代表,他说虽没听到太新鲜的观点,但能享受“警车开道”和免费旅 游的殊遇,就不算白来。 问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论坛”是否名不副实,他们会笑着回答:“你的问题 太奇怪,中国特色的论坛就是这样”。与最有批判意识的报纸评论员交流,他们 会沉思片刻说,“虽有些不足,大方向是正确的,你不能靠两三天的会解决问题。” 再问老百姓,他们也蛮兴奋地讲,“这对扩大本市知名度很有好处。”其实,论 坛就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开设的。但没有多少人关心论坛的实际成果,更没人思 考这钱花得值吗? 渐渐地,我留意到还有很多“中国特色”。比如,“不行骗发不了财,不行 贿办不了事”被称作“中国特色”的经商法则;“高唱主旋律,禁止发杂音”被 称作“中国特色”的新闻规律。当大众对此类现象见惯不惊时,意味着那些或多 或少有特权的人已得到混水摸鱼的通行证。 与国际惯例背道而驰 不难想象,一些被社会推崇的“精英”,正握着“中国特色”这把钥匙,积 极旋开权力和资本的门槛。 我的一位远亲已获得博士学位,在为自己的公司能够在深圳“创业板”股市 上市做努力。我参观了他的“高科技公司”。除了十多台微机外,并没有实际产 出。问他为何敢把一个皮包公司推向股市?他说这是“中国特色”的股市运作方 式。不管行贿也罢,造假帐也好,只要能上市,不管效益如何,你都会赚钱。如 果按国际标准,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大部分可能已死亡上千次了。但你还没听说过 有一家上市公司真正破产。有些公司实在经营不下去,马上被其它公司重组,叫 做“借壳上市”,股票很快会上扬。空壳与皮包没什幺区别?这是“中国特色”, 你只能适应,只能按图索骥,否则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创业机会。 在他到处奔波之际,那个靠做假帐骗取上市资格的“郑百文”(郑州百文股 份有限公司)正受媒体讨伐。我的博士远亲颇有远见,说“郑百文”一定不会破 产,除非中国突然变成法制国家。 庸俗化的“中国特色”是一股抗拒先进文明的浊流,以“政治正确”的面孔 腐蚀着经济秩序、社会风气。更可怕的是,这股浊流正消解着文明基因,不痛不 痒地让来自外界的清流自动投降。 一些养成依法办事,相信按市场规律打拼就能获利的外国投资者和归国同胞, 如果吃不透“中国特色”,不首先“拜码头”与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即使具备足 够的资金、一流的技术,开业都成问题。而那些喜欢用“水土不服”嘲讽中国市 场败走者的国内企业家,则会非常系统地给你讲解“产品国际化,经营本土化”, 尽管中国还没有出现一种风靡全球的产品。 “中国特色”显然是与国际惯例相对抗的,显示出尚未“开眼看世界”。这 种固步自封的心态麻木了人们的批评能力,想当然地把糟粕当作利器来维护。其 结果是只知己而不知彼,使得中国无法在国际市场和全球舞台上展开攻势。只守 不攻是萎缩的开始,必然会贻误中国未来。客观上讲,不良的前兆已经显现:开 放二十余年了,除青岛海尔等个别企业有心到海外尝试锋芒外,大多数企业仍把 眼睛盯在国内。 警惕被世界抛弃 国外企业当然不会太在意中国的国家形象,只要能得到免税、贷款、政策偏 袒等诸多优惠,能占领中国市场,他们也乐意钻研并掌握“中国特色”,并为之 增加正面注脚。他们当然知道,中国企业越不国际化,他们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压 力就越小。但对中国来说,不能主动地与世界融合,则很可能被甩出全球竞争圈。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活灵活现地向人们传授如何与中国官员“套近乎” 的技巧。英美烟草公司的一位职员说,你不能在第一次见面时游说什幺,否则会 撞到南墙上。你得先认识有关的官员和他们的家眷,到各家去拜访,记住他们的 生日,然后找到拉近关系的恰当方式,时机成熟后再谈正事。另一位关系专家说, 把官员家眷带到游泳俱乐部去磨合,也是有效的办法。文章还介绍说,许多部长 都通过下属研究中心来积蓄资金。如果把他们的研究人员招聘来外企兼职,会更 容易认识部长,甚至可以轻松地见到副总理。 文章的结论颇积极,认为外国人能够游说中国官员是一大进步!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那些极力维护“中国特色”的人,都是病态体制 的受益者。他们能够用“中国特色”来强词夺理,意味着他们其实知道国际惯例。 但我们仍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目前的处境是被世界看重但不被尊重。要建构 一个与先进文明相称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必须从政治体制上割除病源,必须有胆 识消除“中国特色”。 |
|
沙发#
发布于:2003-05-07 18:10
有道理,不过小心,别被邓小平看见
|
|
板凳#
发布于:2003-05-08 12:42
入木三分
|
|
地板#
发布于:2003-05-08 13:30
邓小平也不是什么话说得都对。
|
|
地下室#
发布于:2003-05-08 13:40
谁都说的对, 就是我们说的错 :) :D
|
|
|
5楼#
发布于:2003-05-09 18:14
我们要争取发炎权
|
|
|
6楼#
发布于:2003-05-09 18:19
发炎权就免了
|
|
7楼#
发布于:2003-05-09 20:05
中国特色有啥不好的,我们要把中国特色发扬广大成为世界标准!
|
|
|
8楼#
发布于:2003-05-09 21:03
中国特色有啥不好的,我们要把中国特色发扬广大成为世界标准! 好志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