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59回复:5
西藏佛教简史
西藏佛教简史
文/洛本仁波切 顶礼上师本尊空行母,加持我等破除无明□; 教授听闻皆无魔障碍,导意能入信心大藏海。 佛法不可思议,非一般宗教观点或哲学思维所能彻见;为利益具 缘具信之弟子,撰此藏史,以为趋入正道之根基。 佛陀是全知者,曾为众生三转XX。初转XX,于鹿野苑度五比 丘,为不信轮回者说四圣谛─苦、集、灭、道。二转XX在灵鹫山, 说空性,破小乘一切我见。最后于广岩城,四处行化说空与有之辩证 。佛陀涅盘后,长老迦叶尊者,慈愍众生,唯恐法灯将灭;为使佛法 久住人间,因而集结诸大阿罗汉,依戒定慧三学的说教集成三藏十二 部经律论。〔何谓十二部:一、修多罗(契经),二、祗耶(颂), 三、伽陀(讽诵),四、尼陀那(因缘),五、伊帝目多(本事), 六、□多伽(本生),七、阿浮达磨(新译阿□达磨,未曾有),八 、阿波陀那(譬谕),九、优婆提舍(议论),十、优陀那(自说) ,十一、□婆略(方广),十二、合伽罗(授记)。另有佛教十二支 ,是指佛教十二事,分别收录于大藏经中:一、经,二、圣歌,三、 授记,四、偈语,五、僧团清规,六、传记,七持论,八历史,九、 故事,十、奇迹,十一、论疏,十二、印证。 其中密续是属于「内形而上学」,而阿□达磨则称之为「外形而 上学」。密续又称为金刚乘,是以小乘的戒律和大乘的菩提心为基础 ,在具足高度空性智慧的认知中,以真言转化的力量为方便解脱道, 直证本觉之果乘。 佛法伟大浩瀚如海。佛陀法教自印度向外弘传计有三次。第一次 是在佛灭后四百年的阿育王时代。相传阿育王本来十分凶残,以战争 为乐,前后征服了巴基斯坦、锡兰等无数小国。一日巧遇一位威德出 众的僧人,令阿育王十分折服。僧人劝谏阿育王说:「君王啊!镇恨 难灭欲之火,穷兵黩武不可能满足并吞天下的野心。唯有慈悲才能降 服镇恨,获得内心的安宁。」于是向阿育王开示四圣谛。阿育王受教 后,正式皈依成为佛教徒。尔后王子与公主相继出家为僧尼,并且将 佛法带到斯里兰卡,佛法因而首次向外传扬,此时约在纪元前二百年 。有关斯里兰卡佛教部份,相传玄奘大师亦曾为此造论。印度佛法初 期五百年以巴利文传教,属于小乘弘扬期。 到了第三世纪西元二百年左右,中国比丘法显大师首度入天竺求 戒。由于正值印度大乘佛教之兴盛期,所以随著法显传回中国的是, 经历五百年的演进与地域性扩张后的大乘佛教,这与释尊的原始佛教 有著甚大差异。法显大师取经携回了世亲菩萨所著的唯识二十论与三 十论颂。世亲的传承有四家:一、安慧,传毗昙之学。二,陈那,传 唯识因明之学。三、德光,传律学。四、解脱军,传般若之学。除了 世亲学说之外,另有提婆与寂天菩萨亦自成一系。法显入竺时,正是 唯识学说风行时代,所以后来中国佛教便以唯识为观点,发扬出禅宗 之特色。禅门所宗的金刚经亦在西元伍佰年译成中文。中国佛教后来 传入日本韩国以及西藏。这是印度佛法第二次外传。 在第九世纪时,佛法传入西藏,当时印度佛教正在弘扬密续,在 以到天竺学习的西藏青年,所学到的全部都是密续。因此西藏才有超 越过四万册的藏版密续。这是印度佛法第三次外传。 西藏在佛法当未传入前,流行一种「苯教」有人称黑教:专以咒 语役使神灵祈祷禳福降祸,与巫术无异,并非佛教。但人民信仰已久 ,不易改变,所以在佛法初传不被接受。然今藏地苯教近似绝迹,仅 有西康噶鲁这个地方,尚有保存。但也已深受佛教影响,所以,目前 「苯教」 在西藏可说是改良的混合式民间信仰了。 第二十九代藏王拉多多利年杰时,大约是西元四百年。相传有一 天王宫屋顶巨响,国王派人察看,发现一尊水晶观音像,以及两部经 典(诸佛名称经、宝箧经)。当时西藏无文字,梵经无人能识,以为 神圣不敢亵渎,黄绸包裹仅为供奉。到了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波,西 元六佰伍拾年,大约在唐贞观十五年时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联姻。先 前已娶尼泊尔王女白利斯布公主。两位王妃笃信佛教。文成公主到西 藏时,携带不少佛像和经典。藏王深受感动,广造庙宇,力弘佛教。 藏王松赞干波派宰相突密桑波等十九人,假道尼泊尔远赴印度那澜陀 。一路上死了十七人,到达印度后,仅剩一人与突密桑波进入那澜陀 佛学院学习梵文。数年后返藏,以梵文十六母音、三十二子音,创造 了藏文四母音、三十子音,同时造了不同于梵文的字体。当所依的梵 文,自阿育王时代开始已经十六次改革。而关于佛教事迹,阿育王以 降始有碑文传述。之前没有,佛陀时代也没有。佛灭后的集结记载, 相传写于贝叶上,保存不易。直至阿育王时代,王令子民勒碑记述, 佛陀行化各圣地事迹,方有今日佛教遗迹可资考证。由此亦可看出, 上师与功德主对护持佛法的重要。祖师密勒日巴说:「供养我者,功 德与我等同。」所以净信功德主的重要与伟大,跟上师是无异的,两 者相辅相成。因为只有在功德主的发愿用心之下,给予各种资源协助 ,佛法始能广传弘扬。印证历代史实,佛法的兴盛大多来自国王功德 主的护持。所以,我们今天尚能礼拜佛陀圣地,应感谢阿育王。典藏 于印度博物馆的某些石雕佛像古物,即是阿育王时代所雕造,这些珍 贵佛像足以代表阿育王不灭的功德。 那么,世间塑造佛陀像与佛最为神似是何像?众说纷纭,其中一 则较为可靠的是──佛灭度后百年间,世人逐渐淡忘佛陀尊容。尔时 ,一位百余岁老妪,年幼时曾面谒佛陀,在世上仅剩其一人能忆佛颜 。老人家发愿为令世人皆能见佛威仪,故教其子雕塑佛像,并在菩提 迦耶金刚舍利塔中进行,预计两个月完成。彼时塔门紧闭。相传有天 人入塔相助。老人家自知其寿仅剩七日,希望能亲眼见到佛像完成, 于是打开塔门,结果惊走天神,幸好佛像业已完成。老人家见了佛像 之后说,像极了,除了眉心白毫与光环无法雕造之外,其他一切均与 佛无异。之后老人家旋即往生三十三天。相传这就是现今菩提迦耶金 刚舍利塔内的释尊圣像,也就是世间第一尊佛像。 佛典中记载,佛住世时无任何像,亦无造像传统。佛陀说法无量 ,经典大都在舍卫国讲授,佛住此二十五年之久,金刚经就在此处说 。同时,佛在舍卫城结夏安居二十五次。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 日止三个月。有时候,佛陀会远行。经常有子从远方前来晋见世尊, 求加持,不能满愿。因此阿难禀佛此事,并请示如何处理?佛示谕阿 难,可在院前种颗菩提树以为世尊代表。从此之后,凡是来访者,见 不到佛,就会至菩提树前顶礼,代表向佛恭敬。这是佛住世时的代表 象徵。佛灭后四百年,始由阿育王大举造塔、造像、勒碑。 藏文翻译的佛典超过一百卷《甘珠尔》。内容涵摄三藏教法论藏 丹珠尔,在小乘中有大□婆论及其他。大乘论著有许多,如庄严六论 师所著诸论述。庄严六论师系指印度六位佛教学者:龙树、圣天、阿 僧伽无著、婆修盘头世亲、域龙陈那及达磨吉谛。金刚乘教方面,则 有无数与密续有关的论、仪轨及教导。 松赞干波的宰相突密桑波,创造了藏文及八部文法,后者仅存一 部。突密桑波返藏时结识了三位印度学者,一同返回西藏。一位名咕 嘛(童子之意),另一位名桑杰香噶(大力士之意),以及一位尼泊 尔的「阿□梨」(金刚上师)。突密桑波携回了大量的经典、密续。 这些密续主要是以观音为本尊,有二十一册,突密将他译成藏文,藏 王学习后,传教于子民。同时也撰写了一部《□玛尼全集》,里面包 含观音仪轨与藏史。这时佛教在西藏明显兴盛。但从三十三世藏王到 三十五世期间,于佛法弘扬并无大作为。 到了三十七世藏王赤松德贞时代,朝臣信佛谤佛的冲突争辩很厉 害,而藏王力排众议,先后派宰相等人前去印度聘阿难陀入藏,寂护 堪布入藏。寂护当年在印度顶有名气。他本是孟加拉国的王子,在那 澜陀佛学院受具足戒,是一名中观论师,著有《中观庄严论》。寂护 大师在西藏首度七人为僧,教导律藏及中观,僧伽制度随即创立。这 时西藏佛法受到旧有苯教阻碍,弘化不易。于是寂护请求藏王,迎请 乌仗那国的莲华生大士前来降服地祗神灵。莲师遂与二十五位弟子一 同入藏,摧伏外道恶魔,使其成为护法。尔后为桑耶寺洒净,顺利建 寺。当莲师入藏前,国王宣布寂护回印,事实上寂护仍在西藏;当西 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完成时,寂护堪布即在寺中为全藏根器最利的七 个人剃度,成就第一批僧宝。寂护花了七天时间教导僧人三皈依文, 却无法学会。因此,建议藏王,若想弘扬佛法,必须派遣贤者至印度 学法,再译成藏文,如此佛法才能广传。藏王顺应所求,派员七名赴 印求法。西藏佛法,自此奠定基础。弘扬佛法的三大功臣:赤松德贞 、莲师及寂护,遂被尊称为三主尊;法王赤松德贞、多杰洛本是莲师 、堪布寂护。 早期西藏的译师及学者对藏传佛教贡献甚多,已被译成藏文的经 论达两百卷以上。西藏译师将早期翻译与后期翻译区分为新旧密续。 在宁青桑波以前所译称为旧续,其后称为新续。而印度本来没有新旧 密续之分。洛札哇宁青桑波的年代约当九、十世纪间,为西藏朗达玛 毁佛后,首次引进佛法者。他在印度学佛十七年,同期有钦智等二十 一位同学,后来仅剩他们两人。钦智原本十分骄傲,某次译经时对一 名相「拉大」不解其意,后来寻到早期□卢遮那所译范本,「拉大」 即是「不执著、慈悲忍辱」之意,而警觉前人智慧之伟大,傲慢心顿 消。并且赞扬□卢遮那是「太阳」,宁青桑波是「星星」,而谦称自 已是像「营火」一样微不足道。 在早期所译包含「□奈耶律」、「修多罗经」、「阿□达磨论」 、以及下三部密续:「怛特罗事密」、「行密」、「瑜伽密」。而如 「三跋罗」、「喜金刚」、「时轮金刚」、「大威德」及其他无上瑜 伽之类的密续,则是属于后期所译的「新续」。但旧续翻译中也有无 上瑜伽续经典。为此有学者争议其正确性。蒋扬确吉罗佐认为,新旧 续所译皆无错误,因为佛教徒必须以最大敬意接受佛陀深广教诲,及 祖师诠释所启示的任何意义。 赤松德贞对藏传佛教具有深远的贡献与影响。到了第四十一代藏 王杰鲁巴加时代(纪元九百年左右),佛教在西藏蓬勃发展。藏王杰 鲁巴加对僧恭敬有加,蓄发供养,结发长辫左右系以红白布,红布代 表迎接僧宝,白布代表迎接瑜伽士。同时钦定百姓七石供养一位僧人 的制度。然而只知供僧,却忽略人民重税之困,致使百姓将民生日窘 之疾苦,移恨于佛法,埋下日后毁佛之恶因。 第四十二代藏王朗达玛即位后,大肆灭佛,禁译佛典、拆毁寺院 、破坏佛像、经典杀害僧侣,西藏佛教遂进入黑暗时期。而朗达玛的 毁佛有一因缘。话说在尼泊尔布达造塔的三兄弟,在佛塔完成时作回 向,依三人不同愿力,后来分别转世为赤松德贞、莲师、寂护。然而 他们不小心忘了为辛苦工作的牛作回向,牛起镇恨,发愿在他们三人 弘法时予以阻挠破坏。是故,朗达玛头顶凸起酷似牛角,「朗」就是 牛的意思,「达玛」是流传,也就是说牛的转世。 到了十一世纪时,第五十代藏王拉拉玛嘿西额,护佛心切,先遣 侄子菩提光携带黄金到印度礼请阿底峡尊者。当时那澜陀佛学院已经 没落了。阿底峡尊者在恒河畔戒香寺教授佛法。菩提光曾是玄奘大师 的弟子,当见到阿底峡时,力邀尊者入藏,然因尊者当时繁忙无暇, 故而婉拒。菩提光返藏禀明,藏王失望之余,并未放弃,再度指派大 臣携带黄金前往礼请。途经回教地方遭人劫夺,大臣亦被监禁病死。 藏王闻讯后,再派宰相与菩提光二人前去印度。二人面见阿底峡时, 陈述三度求法之经过曲折并献上黄金供养。阿底峡尊者听了很是后悔 ,直说:「我本第一次邀请就该前往才是!」 阿底峡在印度到西藏的途中,遇见了玛尔巴,这是玛尔巴第三次 到印度去。阿底峡告诉玛尔巴,「你的上师帝洛巴已经圆寂了,不必 再到印度去,随我翻译如何?」但玛尔巴认为已经承诺自已的上师会 再到印度去,故婉拒了阿底峡。 当阿底峡尊者抵达西藏时,遇见宁青桑波,那他已玖拾有余之高 龄,尊者也已经陆拾多岁了。二人对谈后,尊者称赞宁青桑波说,「 西藏有你这样的善知识,其实没有必要请我来。」然而,当尊者问及 宁青桑波修持的时候,发现他上午修事密,下午修作密,傍晚修瑜伽 密,晚上修无上瑜伽密。他所造的寺院亦如是,一楼事密,……,四 楼无上瑜伽密。于是阿底峡说,「还是需要我来!」事实上,修持四 部瑜伽不应作如此之分别,一切时皆可修。阿底峡并为西藏造了《菩 提道次第论》本论共七十偈,阐明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及金刚乘之 要义。后来冈波巴的《解脱宝缦论》及宗喀巴的《大道论》,皆是以 此为基础,再次延伸增广的论著。 西藏佛教经由阿底峡在十一世纪左右的整顿后,形成了新密续派 ,被称为「觉沃噶丹巴」,「觉沃噶丹巴」的意思是依命令团结。它 是第一个改革后的教派,以极严峻朴素为特色。格鲁巴自其法裔,并 称为「噶丹萨巴」,即噶丹巴之意。另有嘉瓦雍敦巴为阿底峡尊者的 首席弟子,于一○五六年创建拉仁寺,以严峻教法闻名西藏。雍敦巴 三名出色弟子为:布托巴仁成萨、平噶巴祖林巴、布群巴宗努仁成萨 嘉姆善,并称三兄弟。此外尚有其他无数之佛法拥护者。因缘际会下 ,一时教派蓬勃,宁玛、噶丹巴、萨迦巴、噶居巴……纷纷出现。 阿底峡尊者在西藏并未传戒,因为尊者本身属「大众部传承」, 而西藏原属于「说一切有部传承」,寂护亦然。此乃由罗候罗直接传 下。而当时曾因朗达玛灭佛逃离西藏的喇嘛,已陆续回藏传戒授法, 所以阿底峡尊者认为若再传戒,未来势必有两个传承,唯恐不明究理 者妄起争执,因此不传戒,只传「皈依发菩提心」及「菩萨道」教法 。大众部与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最大的不同在于,大众部有比丘戒 253 条,其中四条根本堕,任何部皆同,不能忏悔;而十三僧残戒, 上座部认为忏悔了,即可遮止,但业残留;而大众部认为在僧团面前 只需随喜说「呼噜呼噜」,即可无罪,这是两部戒最大差异所在。 西藏的新旧教派之分,事实上是从阿底峡尊者整顿之后算起,但 西藏学者主张从宁青桑波开始。这种说法反应出西藏的特殊宗教个性 。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就新教派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来说,噶居巴 传承肇始于帝洛巴与那诺巴及梅纪巴。玛尔巴、密勒日巴及达波拉杰 为所有噶居共同祖师。帝洛巴本是上乐金刚化身,无人类上师。原从 事炸油工作,经由专注而开显自性;开悟后至金刚持处接受灌顶传承 ,返回人间。帝洛巴持有四条法脉,为令众生依循四皈依正道,故向 世人宣说:「我的人间上师有四:第一位是龙树、第二位是拉瓦巴、 第三位是佳讶巴、第四位是玛噶巴桑莫。这是帝洛巴四法脉的简短传 承。 若详细言之,帝洛巴第一条法脉为:金刚持传帝释、帝释传亥母 、亥母传印度善知识比苏噶巴、比苏噶巴传沙拉哈、沙拉哈传龙树、 龙树传帝洛巴,此乃父续传承。父续传承共有三十五位本尊,而以密 集金刚为主尊。另外父续传承也有「金刚四座」等调伏法门,这类法 门在传承的考证上,学者看法分岐。金刚四座对应那诺六法之幻身与 破哇;幻身、破哇与拙火、明光、中阴、睡梦瑜伽合称六法。若加上 迁识与行印则称八法。迁识类似移魂大法,就是将意识迁入新死尸体 而令复活。这个传承见于玛尔巴传记中,但不适合西藏,故祖师终止 口诀授受,而不复传世,仅剩仪轨。行印指的是下门大手印,上门大 手印修观想,下门大手印修明印。 第二条法脉:金刚持传智慧空行母、智慧空行母传咕咕利巴(印 度八十四位成就者之一,咕咕利巴与狗长住,举止与狗无异。)、咕 咕利巴传迦雅巴、迦雅巴传帝洛巴,此乃母续传承。主修大幻化网金 刚,对应六法中的睡梦瑜伽。 第三条法脉:金刚持传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传董比嘿噜卡( 八十四成就者之一)、董比嘿噜卡传帝那哇札、帝那哇札传那哇巴、 那哇巴传帝洛巴,此传亦属母续。以上乐金刚为主尊,对应六法中的 明光。 第四条法脉:金刚持传金刚手、金刚手传阿那哇札(八十四成就 者)、阿那哇札传贝玛瓦札、贝玛瓦札传噶巴桑莫、噶巴桑莫传帝洛 巴,此亦属母续传承。主要本尊是喜金刚,对应六法中的拙火。 帝洛巴尚持有其他传承。自那波巴得到拙火,自龙树得到幻身与 明光,自拉哇巴得睡梦瑜伽,自苏哇西底得到中阴身及破哇传承。 帝洛巴将法脉传予那诺巴。那诺巴,喀什米尔人,亦属于八十四 位成就者之一,原来贩卖木材,后弃商为瑜伽士。曾任那澜陀佛学院 方丈,驻守此门与来自北方的印度教徒辩论,舌灿莲花,盛名远播。 专精密续、大手印、经藏般若,但仍嫌不足,听闻帝洛巴祖师名号顿 生信心。经过十二年艰苦虔诚跟随后,帝洛巴才收为徒。那诺巴的弟 子有瑜伽行者香帝巴、阿底峡、玛尔巴。香帝巴创立了香巴噶居。玛 尔巴则创立达波噶居。 玛尔巴初学密续是在尼泊尔追随善知识潘听巴,修习梵文文法、 逻辑、医药、金刚四座。听闻那诺巴之盛名,遂与尼泊尔学者编谍巴 一同到印度戒香寺亲近那诺巴。玛尔巴向那诺巴献曼达供养,从尊者 处学喜金刚密续。尊者向玛尔巴显现九座喜金刚坛城,玛尔巴自疑思 惟:「我应向何者顶礼?上师?本尊?」自以为上师经常可见,而本 尊难得一见,故向本尊顶礼,祈求加持。此时,那诺巴将九座坛城本 尊收回心轮,向玛尔巴说,你的家族从此将无法弘扬此传承,但你的 弟子将继承光大。此乃依缘起徵兆授记。一日,玛尔巴在花园里向那 洛巴求金刚藏、三部密续、金刚密续、大幻化网、贡布之灌顶及口传 、教授金刚藏、三部、四座、大幻化网、贡布护法。这系列即是完整 的母续教授。金刚藏是喜金刚的论,佛所亲造。贡布是智慧护法,与 佛本尊无有分别。玛尔巴更向那诺巴请求父续的密集金刚灌顶,但是 那诺巴拒绝了。并向玛尔巴说:「我对此部不熟,你可以去求依喜宁 波,他是当今最有名的密集金刚上师。」因此,玛尔巴谨依上师教诲 ,前去依止依喜宁波,求得完整的密集金刚灌顶与口传。当玛尔巴回 到上师处时,有一弟子嘉那阿噶西谛向上师求密集金刚灌顶,上师那 诺巴欣然接受,并为他们二人行灌。当玛尔巴得灌及接受口传后,觉 受比依喜宁波更了义深入。这是因为有了前次的经验所致。 玛尔巴亦从梅季巴求得大手印。梅季巴是沙拉哈的弟子,在唯识 的造诣甚高。曾写下三十五部有关大手印的著作。所以噶玛冈仓认为 大手印是由梅季巴传出,但其他噶居传承则认为大手印是从那诺巴传 下。我则以为大手印可视出自梅季巴与那诺巴二人口中,因二人皆是 见性的圣者,身为凡夫的我们实不必为此烦恼。 虽然玛尔巴的传承主要来自那诺巴,但尊者在印度十八年之中, 亦曾向他人求教,如依喜宁波、潘听巴等,故玛尔巴向梅季巴求法就 不是全然没有依据了。在藏文版的论藏有 240部之多,主要都是印度 善知识所著,其中亦有一些玛尔巴的著作。当时在那澜陀佛学院的善 知识,经常集会发表论文,并以「证道歌」来表现其证悟境界,其就 有玛尔巴的证道歌。前面提到玛尔巴在半途与阿底峡碰面时,得知上 师那洛巴已圆寂,阿底峡邀其一同翻译,但玛尔巴因已答应上师,故 而婉拒,当玛尔巴来到上师花园处向上师献曼达时,那诺巴示现在花 园上空,手摇铃鼓,向玛尔巴开示密续心要,并加持其法脉在西藏弘 扬。 有些学者认为密续不是佛法,若以正确客观的观点来说。佛陀三 转XX示现圆满僧相;然因不宜向非具根器之佛子宣说密法,故佛陀 为利根者宣说密法时,必化现为本尊,如喜金刚、密集金刚、时轮金 刚等报身相。报、化身相虽不同,但本质乃一味。因此也有西藏学者 认为,「密续是由不同佛所说,其秘密法教亦非人间上师所传授,因 为人不可能有千手多头的。」对此论点我们不表反对,然而,本尊是 上师秘密清净心的本质确实不可否认;再者密续主要是从八十四成就 者而来,而八十四成就者的师承,均上溯至佛陀,这亦是不可改变的 事实,除了从「佛」得法之外,亦可自「定观」、「禅修」中亲见本 尊受灌,而造论及仪轨法本,但追本溯源,法脉均自佛处传下。以红 观音仪轨为例,红观音仪轨是却达蒋措所造,并没有说是佛亲告。但 此仪轨的长传或短传都记载著:此法出自本尊。在广轨中明白写著是 由佛所说。任何本尊仪轨皆对传承出处交待严谨,不可杜撰自已成为 本尊或祖师,亦不可依附任何谎言。 玛尔巴众多弟子当中,以密勒日巴最出色,他是西藏著名的诗圣 。生平苦修精进留传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密勒日巴主要的弟子是达波拉杰,又名冈波巴。达波拉杰的意思 :「达波」是地名,「拉杰」是医生之意,也就是「来自达波的医生 」。经由冈波巴的努力,噶居巴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传承教派,其弟子 多如繁星,故衍生出四大八小传承。 萨迦巴由「五圣」创教,即贡噶宁波(1592-1158)、索南则莫 (1142-1182)、勒巴嘉赞(1147-1216)、贡噶嘉赞(萨迦尊者, 1182-1251)、却嘉巴巴(八思巴,1232-1280)。萨迦传承是由五 圣所创,但多密罗招却是贡噶宁波的上师。多密罗招与玛尔巴同年代 ,玛尔巴初学时曾向他学文法与逻辑。多密罗招曾依止毕卢巴学习唯 识。毕卢巴乃八十四成就者中的那位喝酒没钱付,令太阳不落地七天 的尊者。他不仅精通唯识,亦了义中观及密续,是那洛巴时代的名师 。多密向毕卢巴学唯识之后,到菩提佳耶学密续,依止噶雅达。返藏 后,传法给贡噶宁波,尊者是一位白衣居士,是萨迦始祖。萨迦属于 父子传承,五圣皆是赫赫有名有上师兼学者。八思巴曾为中国皇帝之 国师。五圣中,前三者为白衣,互为亲眷,或为兄弟,或为父子,后 二者乃具足僧。萨迦法王的继承是堂兄弟二房之中,继任为法王的这 一脉必须出家,但其他兄弟则可结婚。待法王圆寂后,再由堂兄弟这 一房的小孩出家继承。萨迦五祖固守传统,接受殊胜瑜伽行者□卢巴 、那诺巴、多杰登巴,以及其他许多印度学者圣人的经及恒多罗续, 严守一个殊胜的「康」的传统,并且涵摄吸收普巴法及宁玛派的仪轨 ,无间断的传承直至今日仍未消失。 萨迦尊者贡噶嘉赞,是世上学者之泰斗,以驳斥当时西藏的异教 徒议论而闻名,未闻有人之博学辩才超越于他。萨迦传承中有「额尔 巴」、「萨迦巴」、「察尔巴」,是固守传统精神传承的三派。额尔 巴是贡噶赞波所建立之萨迦支派,所建寺院名字是取「额凡却丹寺」 。察尔巴是罗萨嘉措所创的萨迦支派。与额尔巴均属于第六世萨迦巴 索南嘉赞之派系。 宁玛巴又称古老的红教,属于早期的旧派,但并未因宗教上的改 革而消失,反而为了实践教义而将宁玛巴固有之「九乘修道次第」更 加发展。九乘为:一「预见」,二「可视见」,三「妄想」,四「存 在」,五「从善者」,六「大苦行者」,七「净者」,八「原法」, 九「无上法」。而一般对九乘的解释是:显教三因乘;「声闻」、「 缘觉」和「大乘」,密乘六果乘;三外密续「事密」、「行密」、「 瑜珈密」,三内密续;「玛哈瑜珈」、「阿努瑜珈」、「阿帝瑜珈」 。九乘分为因与果之两道。因道包括「声闻」、「缘觉」及「菩萨道 」。果道涵摄三外密与三内密,就新密续之说,六果道包括事密、行 密、瑜珈密、无上瑜珈密;无上瑜珈密再分为「父续」、「母续」、 「无二续」,这是依九乘来探讨。若依「九乘修道次第」来说,前述 九乘法的前四法为因地之道,后五种法则是果位之道。 北传佛教认为在每一个时代的特殊情况下,有补助弘法之必要。 基于此理由,宁玛派的殊胜「宝藏」,便由乌金仁波切伟大的莲花生 大士所隐藏。莲师来到西藏后,将许多基本及特殊的经典传给藏王及 臣民,并将诸法宝藏藏于地下及弟子心中,使其受到保护而度过法脉 衰微的飘摇时代。在授记预言的时期来临时,这些宝藏即为卓越的化 身菩萨(德童)所发现,而挖掘取出来,用于利益这些宝藏包括法本仪 轨、法器、舍利、秘密文字,佛像……等不可思议,且具有大加持的 圣物。有些学者反对「岩藏」之说。但若仔细研究,为什么需要岩藏 ?蒋扬确吉罗佐仁波切说:「岩藏」具有「引用圣典的正当性」、「 可见证据之正当性」、及「推论之正当性」等三种逻辑的支持。所以 小心不可藐视,否则犯上毁弃佛法的的严重罪过。般若波罗密多及其 他隐涵的宝藏被龙树菩萨所揭开,而金刚乘的续则在乌金国的杜马达 拉塔的学者所发现。事实上在印度也有很多岩藏经典,诸多事实,足 以反驳那些反对岩藏真实性的看法。 宗喀巴建立了格鲁派,弘扬经、律、般若、中观、密续等。宗喀 巴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宣扬他认为正确的经及深奥的密续。宗喀巴的 著作,是在他的本尊文殊师利菩萨的加持下,以其深高智慧,依自己 本性而写成的。格鲁巴的祖师未曾有人到过印度学法,全是藏人,所 以所有的法门皆来自玛尔巴所译,宗喀巴的弟子格顿鲁(亦为其侄子 )为拉西熏波寺的开山祖师,舍报后被追封为第一世达赖喇嘛。 宗喀巴出生于十四世纪,年轻时曾得到第四世大宝法王的居士戒 与授记加持。自幼好学,于佛教史迹中,特别赞叹集结三藏的圣者, 所以宗喀巴学习三乘时,先从小乘入手;密续部份则多得自于噶居传 承;主于辩论、中观、唯识、阿□达摩论,则得自于萨迦的恩大哇。 宗喀巴学成之后,贬其师。并且说,我的中观思想得自观想中的文殊 菩萨,同时重新造《中观论》。尔后成为黄教始祖。宗喀巴拜读阿底 峡的「菩提道第论」,有所领悟,自己也造了《菩提道次第广论》, 此论是格鲁巴极重要的著述。 其有二心子,给促节与迦察节。给促节本来是萨迦派的学者,曾 在宗喀巴辩论之前,随身携带一把匕首,为宗喀巴预知,故在桌下藏 一块石头。给促节顶礼后,宗喀巴将石头拿给他并且说道,「你先拿 去磨刀子。」给促节当下摄服,拜为门下。另一位迦察节亦属于萨迦 派,欲与宗喀巴辩论时,看见宗喀巴披著袈裟如厕,心想具足僧是不 可以穿袈裟如厕的,可就此点攻击,于是偷偷跑到厕所一探究竟,不 料赫然发现,袈裟挂在厕所外大威德牛角上。迦察节一时恍然大悟, 于是心悦诚服依止座下。 事实上,宗喀巴不但是一位卓越的宗教家,也是一位见性的菩萨 。恒顺众生,依无上悲愿为众生建寺于市井之中;不像噶居祖师,其 道场皆远离尘嚣不近人群。此外更为众生写下《菩提道次第广论》。 过去如世亲菩萨为小乘造《识性微尘实有论》,以大乘观点来看固然 不了义,但若世亲果真不了义,又如何写出「识性微尘」的卓越见解 ?此论乃为利益小乘根器的众生而造,内容虽不究竟,然而亦不失为 方便说法之一种圆满示现。 有学者批评宗喀巴的见地不正确,我则不以为然,因为他的实修 传承来自噶居派,「唯识」来自萨迦派,「密续」来自玛尔巴。既然 实修与教理上皆有如法殊胜之传承,则宗喀巴的见性不是凭空妄想。 可是当宗喀巴著作《中观论述》后,其他教派的学者群起反驳他的见 地,认为宗喀巴见到的不是文殊,而是鬼。以宗喀巴的「中观见地」 来说或许可议,但可议的是指反对这种看法的人。至于「见地」则是 像杯中甘露,随器而成形,本无定相。以二谛来说,胜义谛不可说, 仅能指以示人,而且弟子领悟多少,端看个人根基,如果根器不具足 ,则会造成更大的怀疑与恐慌,故所著学说亦有可破之处。若基于此 一观念,那么「识性微尘实有」之说,反而容易接受,唯识亦是基于 此一原理。至于弟子们,一般根器的适合修学什么法门?则需依自己 的选择。 欲学上述各教派成就法门之精髓,必须依止明师,先学见地,了 解传承,以巩固信心。于日常生活中用心体会「无常」,而深知每天 、每月、每年的改变,并非你我所能控制。了解无常若只是从文字上 去揣摩,或从周遭见闻加以想像,也只是一时肤浅片面的感受,而非 内心深处的体验。唯有生出放弃世俗物质的诱惑,方可进入解脱的开 悟道。学习佛法,不是为学习「佛学」而来,更不是为祈求平安而皈 依。远离尘俗的基础在于严守七种波罗提木叉中的任何一种,何谓七 种波罗提木叉?一、布萨,暂时性的戒。例如:八关斋戒。二、优婆 塞戒,居士戒。三、优婆夷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比 丘戒。七、比丘尼戒。 无论持守的是哪一种戒,都不能视戒为约束或法律,因为戒律是 保护我们免于恶业的誓言,更是确保来生不堕三恶道的保护网,所以 说「戒」不是约束的教条,我们必须相信人身是难得的,来世想确保 人身并不是容易的事。拥有人身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修行」,而非 创造世人眼中美好的人生;再美好的人身都免不了一死,而且非常迅 速,百年只不过一眨眼功夫。死亡的来临,对老年人、壮年人、青年 人,甚至是小孩子胎儿,都是同样具有不确定性。致死的原因有很多 ,除了生病之外,就是意外非时死;而能够沿寿的条件却是很少,即 使延长了生命的迹象,只不过是靠机器维持生命的假象,没有人生在 世的尊严。在生老病死的催促里,我们不断观察与反省,并且要谨记 无常的教训和提醒,学习面对无常,进而将无常的催逼,转化为精进 的力量,与无常为友。 当无常来临时,意识被迫离开身体,成为中阴身。意识不会凭空 消失,只会受著业力牵引,而受生六道,轮回不断。有人说,人将会 转世为人,马将会转世为马,这是错误的见解。因为所有的众生,将 受生何处,皆依自己的因缘、业力而来。故有上三道与下三道,或拥 有不同福德、权力、美丽或丑恶的外貌。这一切不同的显现,就是善 业、恶业、善恶业错综复杂的结果。善恶业各有十种。业果有四种, 一、成熟的业果。二、现世自然显现的的业果。三、一般的业果。四 、未来的业果。善业果、恶业果,善恶业果均在不同时期成熟显现。 现世行为所造恶果,通常不会在行为中马上实现,但实际行为的业果 是不会消灭的。最终将因因缘的成熟而降临于造业者本身之上。业果 的成熟可能在可见的今生中,亦可能在未来任何一生中显现。因果业 报的确实性,或其重要性,必须依经、论中有关因缘果之教理了解说 明;而不是靠那些不懂因缘法的人,倒果为因,危言耸听。 佛法的精髓与根本要义,在于「四圣谛」苦集灭道,及十二缘起 的因缘果作用,其深奥难懂的究竟实义,与所表现出来的俗义,令人 乐于接受善、肯定善,而拒绝恶、远离恶,相信自己所做行为不离果 报。但由于各自分别善恶,未能真正了解善恶本质,故以有染污的感 觉,率性自我表现,而以为是善。因此才有无量众生流转于六道之中 。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涵摄六道。三界中无有一物独自存在, 即便是空气的因子,亦是相互依赖及互相转化。因此三界众生可说是 被「痛苦」、「变化的无常苦」及「有条件的生存苦」所折磨。可悲 的是,六道众生各自受各道特有的痛苦所烦恼,以苦作乐,犹不自觉 。沾沾自喜于为人的欲乐之中,或深受其苦不知离苦者,注定来生再 受轮回,无有尽期。不善之因带来痛苦之果,但若处生在痛苦环境终 而能行善因,未来所得果报,则将转生于较好的环境。 我们或许无力改变现有环境,但在恶劣环境中,若以苦为师,努 力行善,积聚福慧资粮,却可改善未来;未来虽难以预料,不可尽知 。但「当下即是未来之因」这是不可改变的法则。在相对法中的微妙 时空里,未来的未来可谓是现在的过去,三世之中各有三世。百龄老 榕不会是一发芽即百龄,而从现在之所见,不必回到最初,即可推知 过去,确信百年前的因。 如果受六根、六识及六尘之蒙蔽,将受欲界之苦;反之,若能修 持「等持」,摆脱根识尘的束缚,可证色界四禅;等持修得「不动三 摩地」,可证无色界四处。受生色界与无色界皆因「无记业」所致, 无记业因修「等持」而得。一时虽止轮回,是因不造善恶业;但过去 的业果成熟后,亦有可能堕入下三道,未能破除轮回根本者,往往被 欲望牵制,遂再跳入轮回之中;人为欲望而活,却不知追求欲望如舔 刀口密,不足一口之甜,而有割舌之患。人们,深受欲望毒害却不以 为然。因此,不要只眷恋于轮回的快乐,虽然那一瞬间的快乐确实令 人兴奋与难忘,但各种情感的结果就是痴恋的枷锁、爱恨的水火。常 以为得到了快乐,其实是套上刑具,而浑然不觉。为了破解沈重的束 缚,我们心中要萌起出离娑婆世界的念头。 升起「出离心」,重点并非舍弃娑婆世间,而是「出离欲望」之 心,不愿再受欲望束缚,藉佛法方便道升华之,停止或斩断欲望锁练 。简言之,就是进入开悟之道路。追随一位高尚品德,充满开悟思想 有著一颗从事精神教义修行者,有正见、和善与慈悲的上师,其本身 受过灌顶并遵守戒律,曾努力学习,潜心闭关,修而有证,经过传承 持有者公开印证,并宣告他可以传法的喇嘛或瑜珈士。始是可皈依信 赖的上师。追随符合上述条件的喇嘛上师时,应听从他的话如命令。 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更是开悟的心灵导师,若无上师的指导,就 如失去塔台导航的飞机一样危险。分辨一位上师如不如法,应从他的 传承了解起,传承有其辉煌历史及伟大的持有者,传承不是故事,可 任由人编造,更不是一张刻意编造的文书可以代表。在这个世上除了 大宝法王,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是谁的转世,更何况是那些专门 说别人是何人转世的人。难道他们有更高的证量吗?非也!若无正知 见做理性判断而相信这种传说,就如贸然自蜂巢中取蜜一样可怕,因 此跟随一位具德喇嘛上师是很重要的。上师的教导劝告或斥喝,如同 神圣的甘露,必须将听到的付之实行,不要失掉注意力;尤其上师责 备不是时,不能反对或不满,加强隐瞒及掩饰,如是欲盖弥彰,只会 对自己百害无一利,并且有毁坏菩提种性之虞。若只是听而不做或片 面选取自己所喜则不会真正获益,正如渴而不饮或偏食一样。诸如此 类的过失,无非是自己的染习、我执所致,故向上师坦白忏悔,则是 消灭我执的的根本良方。 决定追随何人为师后,必须皈依上师三宝。皈依不是仪式,而是 进入修行的础石。不单是所有戒的基本,更是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区 别所在,故应为人天所共同遵守。成为佛教徒第一个要遵守的是「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依此而行今生及来世一切功德的积聚,皆由此 可达成。对于所皈依的教主佛陀,保护众生慧命的佛法,指导弟子修 行的僧伽,我们应有完全的信心。所生起的信心,不是假装的,不是 谄媚奉承,不是嘴巴上说的,更不是为事业成功,家庭平安而有的,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动机不纯,佛道难成之外,恐有造业之虞!用 「心」想想上师在皈依时的教悔,念兹在兹,不可或忘!究竟皈依是 佛,无有其他。 大乘的心是一种追寻解脱自利利他的心。此心就像牛乳中提炼出 来的醍醐精华,如此圣法犹如蒸馏的净水一样,没有杂质。若不依此 心修行,那不论你依那一种经或续,其结果就像妄想从公牛身上挤出 牛奶一样,这是不可能。缺乏正确的发心,所行诸善,就像流水,有 去无回。 众生如母,我们每一个人的过去世不可数,众生亦不可数,在生 生世世轮回中,他们曾是生我的父母,从彼获益实难想像。因此我们 必须要以慈悲与善念,对待我们身边周遭的一切众生,特别是此生生 我育我的父母。不论他们是朋友、敌人、或不相干的人,不论他们对 我们爱悦或憎恨,我们内心都要保持平静,至少看到他们,没有恨或 激动。保持至善的身口意,而不是笑面虎,同时培养利他的慈悲心。 一个人应积极反省自己,努力积聚善业功德,藉以去除罪障。当善业 增长时,恶念的力量自然消减,这是一生中最好最实在的学佛正见。 依循上师之教悔,以「四力」颂念「七支供养文」。何谓四力?一、 自力,支持力,来自信心。二、他力,消除业罪力,来自上师及佛的 加持。三、善业力,以所行善业力量补救之力。四、保护力,依受戒 不犯恶之力。有人以为佛法是依他力而成佛,此是断见。尽力念诵七 支供养文,并顶礼、献供、忏悔、随喜、弘法、祈请不入涅盘、回向 。以虔诚之心向普贤菩萨祈祷,用以礼佛、经行、读经、持真言、诵 菩萨戒,将往昔所造罪过、恶行、破戒、败德之行为,仰仗真心与佛 之功德,悉皆清净无余。 清净「身」的业,修皈依大礼拜,清净「语」与「意」的业,则 修金刚百字明。三业清净后,还必须修献曼达,因为这是积聚功德的 精华。将此献曼达与空性的知见结合,将可进一步体认「三界不实有 」的实相。不执著有无二边的功德,是由不断训练对空性的觉受,渐 次坚固,而达到觉醒内心「本空」的超越觉醒或自性。为了积聚这样 的功德;清净罪障并且生出「净念」,首先要在内心依止息开展九次 第禅定,念心专注,知念不住。以「六种定力」去除「五障」,并遵 守「八固」,即能得「无念」等持。在此阶段,只能制服感情之头而 已,不要以为真正见到了「本空」的自性。「九次第定」亦称「九住 心」,是修止息的一种结果,有四种境界。修习过程中,依六种定力 一、闻力。二、思力。三、念力。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成 熟力。可去除五种禅病。禅病乃俗称,正确说法是「止息五害」或「 五障」----五种阻挠心安住于清净境的「障碍」即一、怠惰,包 括拖延、畏缩、热衷俗务。二、忘失上师教悔。三、昏掉,昏沈掉举 。四、不作行、散漫不攀缘。五、作行,造作攀缘。「八固」即是八 种对治五障的方法:一、信心。二、愿力。三、精进。四、平静心。 五、谨记。六、警觉。七、作行。八、自然。当止息功夫越见深厚之 时,内心自然生起「清安」,烦恼日渐减少;比较没有感情上的困扰 ,对俗务不喜欢亦不排斥,有自己的无常体认,心常住无念、但仍有 我执存在。所以要持续禅修的观照(□婆舍那),并观空彻底破除「 我执」证「无我妙智」。不修观照,智慧不生。「我执」是轮回存在 的根本,细究我执,我执即为「我见」与「个性」,「我见」是一种 经验及所受教育与环境长期熏染的结果,而个性是意识型态,喜乐感 觉,知识品味,心理现象,以及自觉善恶的分辨能力所构成。要清净 「我执」,必须要从内外两方面著手,当观察思维,了知「我」不再 是唯一不变的代表时,我的名相就会从内消失。爱著色身,充满欲望 皆是因不了解「我」而产生的「执」,内在的「我」消失后,外在的 我将只是血肉的复合体,从外分析亦无实有的「我」可以代表「我」 ,如此一来,「我无我」的知见即可建立。「无我知见」应遵照《中 论》之教法于止观双运中,住于「无我观」,当可确立在身体中的内 部,或意识本身所存在的自我,是不存在的正见。一旦能有此正见, 自然会保有对现世以及天界所有的一切本质是「不生」的经验。心中 所生的每一件事情均无别平等,所见所闻,得知的讯息均得以充分了 解,特别是对「二谛」的体验,自「不生」的空性智慧境界中,放出 自然的自性光芒不受阻碍。达到此离戏瑜珈,对空与因果关系已不存 在分别,了悟两者实为一体并具体化;至此,安住于自性觉,不受执 著烦恼所破坏,不做观,亦不动。换言之,「清净观」就是般若波罗 密多(到彼岸的智慧)为目的,也就是辨别智慧之修行与考验和合, 止于一处的平等境界,并保持超越「所知的智慧」----观空。所 知的「智慧」指的是对空的觉知,「觉知空」尚属心的造作,不能称 之为究竟智慧,但已近似究竟真如了。离开八种极端的行为观点,「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之后,保持觉明性空行 菩萨道,证五道十地之果位,不住轮涅,自然达到自他共求之佛陀境 界。 此时正值末法时期,五浊恶世。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 劫浊,「命浊」即众生生命短促,心身交瘁为业力所困;「众生浊」 指世人心身不净,不讲义理多弊恶;「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镇 怒诤斗,虚诳好勇;「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依正道,好闻邪说 ,创新异教蛊惑人心;「劫浊」是指生于末法时期,饥饿疾疫刀兵等 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今日恶魔当道窃喜,而善神逃窜。 法理公义已被私欲蒙蔽,外道挑□的叫嚣漫天价响,正义之音空在幽 谷回汤。如确吉罗佐仁波切说:一些伟大的智慧圣者已往生天界,而 今人间尽是只说不做的伪善者,像我一样尽说些无益的话。愿所有大 慈悲者,能忆起佛陀遗教与嘱咐,捐弃门户偏见,戮力同心,不生分 别。愿寺院僧俗二众和谐共处,放弃言论上的分裂主张。除去自我贡 高及鄙视毁谤,莫将传承分裂或片段派系,不要引起弟子间任何皈依 上的矛盾。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之转世,虽有争议与风波,然而伟大的噶码巴 说:「不论我的弟子做了什么不如法的事,他终究是我的弟子。」我 们应依此自我反省,在争论谁是法王时,是否想到争论中已造下的恶 业。这样的结果,对今生与未来世均无帮助,毫无意义。大宝法王的 继位是噶居的教内事,依惯例应由 夏玛巴决定。若有人以为锡度仁 波切也可以确认的话,那是在夏玛巴离世时。若二人皆不在时则由嘉 察仁波切主持。如是当今锡度率先公开确认法王事宜,实在违背传统 精神。若是你别无选择或不知如何选择,那么请为保护佛法而止语, 让自己的心住于无畏的安稳之中,不要被任何外在言论所破坏。佛云 :「佛法只会从内部破坏,如同狮子被身上的虱子所咬一样。」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恭敬三宝,以供养利他之心努力行善。在 禅定中修「无二」,后定中修十度。成为一位实行佛陀思想的行者, 而非只会说话的佛教徒。 撰写此文主要依据蒋扬钦智确吉罗佐所造之西藏简史,时内心如 腐朽的独木桩,河水日涨随时都会冲垮它;但我仍不断向上师钦智文 殊菩萨之化身祈求,赐予我智慧,愿我能为佛教尽一点心力。在天灾 人祸不断的今日,愿所有劫难速消,佛光日慧,国泰民安。善哉 |
|
|
沙发#
发布于:2003-06-04 13:20
毒猫什么时候也入佛教了???? :)
|
|
板凳#
发布于:2003-06-04 13:32
你真当和尚!!!!!!!!
|
|
|
地板#
发布于:2003-06-04 13:36
大家不要相信那只猫,谁知道是不是李某某派来的呢! :D
|
|
|
地下室#
发布于:2003-06-04 13:45
大家不要相信那只猫,谁知道是不是李某某派来的呢! :D 我靠,大兄弟,别冤枉我啊 不过这个文章里确实有几处fa l u n的字样,因为这两个本出自佛经嘛,让我用XX代替了。 |
|
|
5楼#
发布于:2003-06-04 14:15
[quote]大家不要相信那只猫,谁知道是不是李某某派来的呢! :D 我靠,大兄弟,别冤枉我啊 不过这个文章里确实有几处fa l u n的字样,因为这两个本出自佛经嘛,让我用XX代替了。 [/quote] 对,我没想到,是这么回事!!!!原来猫改行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