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56回复:0
转--倪光南:软件与芯片是IT业急需的核心技术
倪光南:软件与芯片是IT业急需的核心技术
2002-06-05 10:44 作者: 杨阳腾 来源:eNet 【简 介】 如何解决中国IT制造业利润低、信息安全没有保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倪光南认为:当前最急需的是掌握IT的核心技术,主要是软件技术和集成电路(IC)技术这两项。 5月28日,由深圳市企业协会、中国专家集团等单位主办的“院士大讲堂”上,中科院计算所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应邀作了《中国IT核心技术的发展》专题演讲,深入剖析了中国IT产业,特别是软件业存在的问题,倪光南认为--软件和芯片是IT业急需发展的核心技术。 倪光南指出,我国的IT制造业规模虽大但利润低,其原因在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比如DVD出口被6C联盟要求支付4美元的专利费。 倪光南以PC产业为例进行分析:由于PC产业链被英特尔-微软架构所控制,这两巨头占PC产业的利润高达50%,而我国的PC企业做的大多是加工工作,规模虽大但利润很低,硬件制造厂商利润率大约只有2%,价格战因此成为业内主要竞争手段。 由于处理器与操作系统都不是自己的,操作系统可能留有“后门”,CPU也可能留有“逻辑炸弹”,中国的信息安全也面临挑战,有些单位不得不将内网与外网实行物理隔离,一个单位弄两套网络,某些工作甚至不得不采用手工作业。 如何解决中国IT制造业利润低、信息安全没有保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倪光南认为:当前最急需的是掌握IT的核心技术,主要是软件技术和集成电路(IC)技术这两项。倪光南说,核心技术不同于一般技术,它具有基础性、带动性和高附加值,但核心技术不会从一般技术中自然发展出来,加强科研投入、加强IT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自主的软件体系 近年来,印度在软件出口方面的成绩引起国人关注,人们都说要学习印度,但倪光南认为,印度还不是一个软件大国。中国和印度的软件产业在规模上相差不多,如2000年,中国、印度、日本在全球软件总额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20%、1.48%、9.60%,而美国则高达40.2%。 应该说,中国和印度各有千秋,印度在软件出口方面做得较好,中国在软件产业整体和对本国市场的支持方面做得较好。倪光南说,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印度经验而不能照搬印度模式,现在我国软件企业都在加强软件工程管理,做CMM认证等等,这就是学习印度的经验,此外,印度良好的产业环境、强大的软件队伍、先进的工程管理等等都是应该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印度的模式则是承接美国软件业的外包加工,这种模式我们不能照搬。倪光南认为,中国软件业的发展主要应依靠内需市场,这个优越条件正是印度所缺少的。 要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有必要找准当前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倪光南指出,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包括基础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在内的软件体系;二是产业规模还小、人才不足,;三是严重缺乏软件工程管理经验;四是缺乏软件骨干企业。 当然,这并不等于中国不具备发展软件业的条件,倪光南认为,有利因素也很多,足以支撑中国建立起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比如互联网和软件向网络服务方向发展,再比如开放源码运动兴起,利尼克斯迅速推广,都对中国软件业发展极为有利。 集成电路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尚不能自主生产高档的CPU等集成电路产品,倪光南认为,我国IT产业要掌握核心技术,就必须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在设计方面,开发嵌入式CPU是我国抢占IC技术制高点的现实之路,我们具有四个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应用于各种信息家电、网络计算机等,其总市场容量将远超过PC,类型众多,没有谁能垄断,内需市场巨大;二是复杂性较低,开发周期较短,采用SOC技术实现可跨跃式发展;三是不追求性能指标,工艺要求较低,符合国内半导体生产水平现状;四是采用利尼克斯或其他自主操作系统,支持软件可自主开发。网络计算机将是我国嵌入式CPU应用的切入点。 争取实现跨跃式发展 软件体系首先是软件产业体系,也包括软件的研究、教育、培训、标准等体系。倪光南说,中国软件产业应该尽快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包括OS、数据库、工具在内的基础软件,适应Web服务需求的中间件,Office、ERP、CRM等重大应用软件、适应各种IA需要的嵌入式软件。倪光南指出,这对提高我国IT产业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适应加入WTO的形势等都非常必要。 倪光南强调说,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将增强我国软件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外加工业务发展,而且还可摆脱发达国家利用市场和标准方面的优势扼杀我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跨跃式发展。(经济日报) 请本文作者与eNet联系。 【责编:邱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