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880回复:24
记念米卢君和中国足球----仿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一
公元2002年6月13日,就是中国足球队最后一场战罢土耳其的那一天,我独在酒吧外徘徊,遇见某 人,前来问我道,“你可曾为米卢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你还是写一点, 米卢就很爱听球迷的意见的。” 这是我知道的,凡中国的记者球迷,大概是因为往往太挑剔,一向不为足协官员待见,然而在这样 的情况下,愿意与记者零距离接触的也就他。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结果毫不相 干,但对球迷,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如果,但是”,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 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二十多个青年,九个鸭蛋,洋溢在我的周围,使 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解说员阴险 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输球的痛苦,敢于正视失败的残酷。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 中国足球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不断的输球,经常的失败,留下淡红的血色和耻辱的记录。我不知道这 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三 米卢是我的偶像,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他奉献我的崇 拜与尊敬。是为了中国足球而牺牲的塞尔维亚老头。他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两年前霍顿下台的 时候,几个候选人中就有一个是他;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中日对抗赛时,才有人指着一个白头发 老头告诉我,说:这就是米卢。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 率队四闯世界杯决赛圈的人,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他却常常微笑着,像狐狸一样。待 到他率队打世界杯预选赛之后之后,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四 我在从六月起,就开始期待中国队的世界杯亮相;很快便得到噩耗,说中国居然输球,面对 三个对手,共被灌进九个。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足球队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悲惨到这地步。况 且教练是始终微笑着米卢君,这怎么可能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那一个个进球。有头球,有左脚进,有右脚进的,有后卫失误, 还有反击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但接着就有专家为这些白痴辩解。惨象,已 使我目不忍视了;辩解,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中国足球之所以惨不忍睹的缘 由了。 耻辱呵,耻辱呵!不在耻辱中爆发,就在耻辱中死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听说,他,米卢君,那时是很有信心的,他说要踢快乐足球,说要享受世界杯,而当局也是不担心 的,说可以进个球,得一分,赢一场,甚至打进16强。自然,幻想而已,稍有清醒者,便知道这不可能。 但竟终于中弹了,哥斯达黎加2:0,斜穿心肺,巴西4:0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 是没有便死。土耳其3:0,立仆,终于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米卢君和他的队伍确是死掉了,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八年职业联 赛的伟绩,中国足球出线的武功,当局领导有方的证据,不幸全被这几场失败抹杀了。 但是那些胜利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中国球迷的泪水……。 六 时间永是流驶,世界杯仍在进行,稍微输几场球,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球迷 骂骂娘,或者给当局作自甘二流的论据。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输三 场球而已。足球进步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所以输几场也没 关系。 然而既然有了失败,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所有球迷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 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米卢曾经微笑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 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足球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 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自信,一是球员竟至如此蠢猪般的无能。 我目睹中国球员的无能,是始于好多年的,虽然都是往事,但那一次次失败,窝窝囊囊的气概,曾 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九死无生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足球的恶心、白痴、让人痛恨的 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惨败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米卢君和我们的中国足球! |
|
|
沙发#
发布于:2002-06-21 19:11
方笔不错啊
|
|
板凳#
发布于:2002-06-21 20:46
写的不错呀
|
|
|
地板#
发布于:2002-06-21 21:00
:D
:( |
|
|
5楼#
发布于:2002-06-22 01:28
好文采
|
|
6楼#
发布于:2002-06-23 11:32
写的好,很有鲁迅的味道。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让人看不懂著称(当然不是全部),我经常想,鲁迅自称是给大众看的,要唤醒劳动人民,但他写的文章就是文科生看着都比较费劲,想俺这样的粗人看了不知道在说什么,那当年的广大劳动人民怎么看的懂?难道当年大家说话都是这个样子?可是看那个时代有很多文章又革命又好懂,那么鲁迅写的文章到底是给谁看的?后来看多了才发现鲁迅的文章是有框架的,就象武打小说或者周星弛的台词一样,或者象是在用VC开发应用程序,点几下鼠标生成一个框架,然后再作修改。 |
|
7楼#
发布于:2002-06-23 12:00
写的好,很有鲁迅的味道。 比如他的狂人日记就有点象,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 |
|
|
8楼#
发布于:2002-06-23 17:49
非常崇拜。
|
|
9楼#
发布于:2002-06-23 20:19
呵呵!就象VC给你生成的应用程序框架一样吧
|
|
10楼#
发布于:2002-06-23 20:19
不过和八股文好象有点联系吧
|
|
11楼#
发布于:2002-06-23 22:39
不过和八股文好象有点联系吧 叫什么工厂化生产来着,观念很现代的。 |
|
|
12楼#
发布于:2002-06-23 23:08
是不是流水线?
|
|
13楼#
发布于:2002-06-23 23:09
生产出来的东西具备互换性?
|
|
14楼#
发布于:2002-06-23 23:34
很容易移植的,平台无关性也不错。
|
|
|
15楼#
发布于:2002-06-23 23:36
王朔的小说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
|
|
16楼#
发布于:2002-06-24 08:43
嘿,还挺有研究的嘛
|
|
17楼#
发布于:2002-06-24 10:41
瞎胡看着玩。
|
|
|
18楼#
发布于:2002-06-24 21:35
写的不错呀 文章写的真不错。再看一遍。 |
|
|
19楼#
发布于:2002-06-24 21:44
鲁迅是最早提倡用白话文写作的哦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