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060回复:82
老子大家解(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嚏。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
|
沙发#
发布于:2003-02-05 12:37
刍狗: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虽结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却视其有魂灵而装饰打扮并侍奉它们,以求福于天地神灵。待大礼已毕,刍狗的魂灵升入天堂,它也就还原为纸草了,或者以火焚之,或者任人践踏。
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质上是视百姓若神灵,从而敬重他们,保护他们,服务于他们,目的是为了国泰民安。一旦有人灵魂丧失,做出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弃,如同丧失了魂灵的刍狗。 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法则,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治观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 “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有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橐会: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 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如果把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那么人体就是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治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具体要求是“虚”和“守中”,反对“动”和“多言”。“虚”贵在心意不动,目的在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不屈”。“虚”并非形不动,而是反对躁动,躁动则“火”灭。 “多言”,喻鼓风的次数。“多言数穷”,是就鼓风的速度和风箱的效果而言,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如守中”,是说既要发挥风箱的作用,又要始终把握火候,当武则武,当文则文,“无过而无不及”,以“不屈”、不“出”、不“穷”为度。 就治国而言,这一节要求统治者要虚怀若谷,不可妄言妄动,炫耀自我威风,应始终把握法律这一火候,以至公之治实现至仁之德。 |
|
|
板凳#
发布于:2003-02-05 13:53
怎么都贴这呢?
|
|
地板#
发布于:2003-02-05 15:04
光有理论的东西是没用的,没有实践,根本不会明白老子真正在说什么
|
|
|
地下室#
发布于:2003-02-05 20:43
呵呵。长见识,长学问
|
|
|
5楼#
发布于:2003-02-05 21:46
呵呵。长见识,长学问 :) |
|
6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0
《老子》第六章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
|
7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1
老子》第七章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 |
|
8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2
老子》第八章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
|
9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2
老子》第九章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
10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2
老子》第十章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
11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2
老子》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
12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3
《老子》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
13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3
《老子》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 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
14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3
《老子》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 之不见其 |
|
15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4
《老子》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 |
|
16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4
《老子》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 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
17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4
《老子》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
18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4
《老子》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 乱,有忠臣。 |
|
19楼#
发布于:2003-02-05 22:05
老子》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