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30回复:0
也说金庸
金庸,鼎鼎大名,谁人不知,那个不晓,有人说凡是有井水处就有金庸的小说,我看毫不夸张。他的小说,在世界华语界乃至整个东南亚影响都是巨大的。在越南选举时,曾有两个议员对骂对方是岳不群,左冷禅,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金庸本生就是一部传奇。金庸原名查良镛,祖籍浙江海宁,其祖上查慎行为康熙年间的翰林,清初有影响的大诗人(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回目即摘自查慎行诗.虽不能和内容完全相符,也很贴切了.)其祖父查文清,曾为丹阳知县,在老百姓破坏教堂的”丹阳教案”中,为了维护老百姓而丢了乌纱帽,但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金庸可谓出生于书香门第. 金庸小时候就博览群书.当时处于战乱时期,他立志要当外交官,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后期,考上了中央政治学院外交系.谁知,在学校里,他因为投诉学校中的国民党的职业学生,和训育长发生冲突,被勒令退学.不久,香港<大公报>邀请其做编辑,于是金庸离开了大陆,来到了香港. 在登上了飞机后,他才发现未带分文,只好向同机的<国民日报>社长潘公弼借了一点钱,正如后来他所作的一首诗一样,”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可谓真实写照. 这时的金庸仍然没有熄灭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时隔不久受梅汝H邀请,曾到北京找到当时的外交部负责人之一的乔冠华,要当一名外交官,但当时解放不久,金庸连党员都不是,而且是一个受过国民党教育的地主后代,如何能当一名新中国的外交官?金庸看出了乔的难处,毅然回到了香港. 到香港后,除做编辑,他还做编导,拍了一系列受欢迎的影片,如<王老虎抢亲>,<绝代佳人>等,署名为林欢. 最终,他离开了<大公报>,走上了独立办报的道路.在香港,流行着一个说法,”如果你想害一个人,让他去办报”,由此可见办报之难.但金庸硬是凭着两只笔打开了一片天地:一只当然是武侠,另一只是政评.金庸的政评非常有名,是<明报>的重头戏. 在越南战争期间,他曾对一个月期间的战事作过预测,无不中的,显示出其高人一筹的政治头脑.对文革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对彭真,刘少奇的下台都早有预测. 当时的他,创业之初,既要写小说,又要写政评,一天要写好几万字,时常有人惊讶,他怎么能够做到一边写天马行空的武侠小说,又一边写一丝不苟的政评呢,金庸可谓多才多艺. 金庸写武侠小说的经历并不复杂,当时香港两大门派太极拳,白鹤派的掌门人,互相不服,以打擂台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有几个回合就有一个被打的流鼻血而告终,但在当时的香港引起了轰动,对武侠小说的需求骤然大了起来,当时金庸的好友梁文统(即梁羽生)初试身手,推出了<龙虎斗京华>,一推出就大受欢迎,约稿不断,梁羽声应接不暇,于是金庸也上阵开始创作武侠小说. 1955-1956,他在<商报>上连载,以家乡流传的关于乾隆皇帝出生的故事为蓝本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书剑恩仇录>,一推出就不同凡响,超出了当时一般的水平,和梁羽生被称为一时瑜亮.其后推出的<射雕英雄传>,书中”苯小孩”郭靖和美丽机智的黄蓉的故事脍炙人口.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武林格局,更不知为多少人所模仿,奠定了其武侠大宗师的地位.随后,射雕被拍成电视剧,更使其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在香港的花灯游行上,曾有郭靖和黄蓉,可谓异数.八十年代,该电视剧在大陆播出,更是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效果.此言绝对不虚,记得<射雕>重放第二遍的时候,放了一半不只什么原因不能放了,但在星期天时放一天以做补偿,于是多少人足不出户,看了一整天,街上行人屈指可数. 随后在<明报>上连载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使其”武林盟主”的地位无人能撼. 但是当<侠客行(素心剑)>推出的时候,仍使读者一惊,不少人以为金庸江郎才尽,因为<侠>虽然在一般武侠小说已属佳作,但在金庸小说中,实在不能算好.但随后推出的<天龙八部>马上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书中人物萧峰,虚竹,段誉,阿朱,慕容复,阿紫,王语嫣,游坦之性格个异,遭遇不同.即或非主要角色的四大恶人,也非单纯的描写其恶的一面,同时也揭露了他们之所以为恶的原因,小说中的情节,真如<伤心太平洋>中唱的”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波澜起伏,蔚为大观. 1972年,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完成,宣告封笔. 对此很多人都很惋惜,金庸解释到武侠小说需要想象力,自己年纪大了,想象力不如从前,何况再写下去也没有什么新意,不如不写. ”他把自己创作的十四部武侠小说的首字连成了一幅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一部短篇<越女剑>即为金庸创作的全部十五部武侠小说. 对于金庸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喜欢的人固然很多,不喜欢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是许多女性,认为韦小宝不学无术,油腔滑调. 其实金庸在附记<韦小宝这家伙>里以做了很明确的阐述,韦小宝出生环境不好,这不能怪他,而他身上融合了许多中国人的性格成分. 最重要的是他具有中国人重朋友,讲义气的一面,他能做到这一点,确实已经不容易了,韦小宝可谓中国人形象的又一典型. 封笔之后,金庸花十年时间把自己的小说全部修订了一遍,但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喜欢.金庸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笑着打了个比方初恋的情人比较难忘,可谓形象贴切. 封笔后的金庸开始了书生报国的行动.参加了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并担任要职.在当时推出了一个主流方案,被部分人认为过于保守,还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有不少人反对,认为损害了港人利益,还有人到<明报>报社前示威,火烧<明报>.很多人为金庸的安危担心,但金庸说道我问心无愧,这个方案已经到了中共的底线了.历史证明金庸没有错. 八十年代,金庸访问大陆,受到了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的接见. 邓小平对这个曾经为自己的复出而叫好的右派很感兴趣. 双方就香港回归,大陆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交谈. 九十年代,金庸再次访问大陆,受到了江泽民的亲切接见,双方言谈甚欢,就香港政改方案,文学,社会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临行前,江总书记赠送了一套丛书给金庸,并笑着说这本<两浙轶事>,记载了中学时你戏弄教导主任的事. 随后,金庸又飞往山东,参观了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在游记中,金庸对这次大陆之行非常满意,对中共的新一代领导人评价甚高,认为其文化层次较高,对中国的实际非常了解,相信能把中国治理好. 他也曾多次访问台湾,与蒋经国先生座谈. 89年之后,金庸逐渐淡出政界,辞去了一切职务,甚至卖掉了自己在明报的股份,安心的研究学问去了. 现在他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名誉教授,牛津大学名誉院士.不久前75岁高龄的金庸又受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院长,和研究生,本科生等小师弟,小师妹一起学点学问,做点学术研究工作(金庸语). 北京大学十几个教授主持编纂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中,金庸仅排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排名第四,对此,金庸并不同意,他认为还有很多作家,如茅盾,老舍等,都在他之上. 他的业余时间喜欢下围棋,与梁羽声常常对弈,曾拜聂卫平林海峰为师,学习围棋,有人问聂棋圣”金庸的棋艺到底如何?”他只好答”在香港名人中第一”.金庸得知后谦虚的说”即使在香港名人中,我也远远谈不上第一”,金庸的藏书也很有名,被誉为”香江之首”,也收藏了许多古董,字画,但现在他已经淡薄了许多,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买了之后,天天担心他们的安危,反成为一种累赘.现在的金庸,淡薄名利,修身养性.武侠小说是不写了,但不妨写一部历史小说;在杭州西湖畔他有一栋小楼,或许某一天,我们会在西湖上看到一位渔翁金庸吧 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对联”纵横自在无拘束,心不在荣身不辱.此笑傲江湖之题也.”这也可以说是金庸一生的信条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