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56回复:7
毛主席早就预言了神舟5的发射了吗?
>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 1965.05 > > 久有凌云志, > 重上井冈山。 > 千里来寻故地, > 旧貌变新颜。 > 到处莺歌燕舞, > 更有潺潺流水, > 高路入云端。 > 过了黄洋界, > 险处不须看。 > 风雷动, > 旌旗奋, > 是人寰。 > 三十八年过去, (注意这个38年!) 弹指一挥间。 > 可上九天揽月, > 可下五洋捉鳖, > 谈笑凯歌还。 > 世上无难事, > 只要肯登攀。 > > > 1965+38=2003年 > > 太牛了!原来毛泽东主席早就预言了这次的神5发射! > 真是不服不行啊!呵呵 |
|
|
沙发#
发布于:2003-10-17 12:26
人家是往前推38年,你怎么往毛主席他老人家头上扣高帽子啊? :D :D
|
|
板凳#
发布于:2003-10-17 12:33
原来神仙是这样造出来的 :cool:
|
|
地板#
发布于:2003-10-17 23:57
人家是往前推38年,你怎么往毛主席他老人家头上扣高帽子啊? :D :D |
|
地下室#
发布于:2003-10-17 23:58
原来神仙是这样造出来的 :cool: |
|
5楼#
发布于:2003-10-18 11:26
人家是往前推38年,你怎么往毛主席他老人家头上扣高帽子啊? :D :D 1927年秋收起义后去井冈山! :) |
|
6楼#
发布于:2003-10-18 11:31
【鉴赏】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发祥地。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多年,内心充满感慨和喜悦。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间经历的坎坷磨难难以数计。但从宇宙的历史看,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它又仅仅是一瞬间。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宇宙和历史的俯视感,从而窥见其博大的情怀。继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三句,则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进一步托出了词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镇定自若,“谈笑凯歌还”正形象地显现了他的这种气度与风采。苏轼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辛弃疾也有“方谈笑,整乾坤”之句,与之相比,毛泽东的词句,更多几分潇洒与雄奇。以上三句,不但突出表现了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对中国人民来说,世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最后二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俗语化出。词人由登黄洋界以及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升华出这样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作为全词的收束,同样是在豪迈中充满轻松与自信的。这一哲理的得出,并非靠抽象的议论,而是从词的艺术形象中自然总结出来的,这充分显示了词人在创作上造诣和功力。 毛泽东是一代词人,更是一代伟人。宏大的气魄与从容的气度,已形成他的一种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定势。他的诗词是以豪迈为基调的。可是,这首词的豪迈与他以前诗词中的豪迈还不完全一样,其中多了几分轻松。其次,全词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达到了巧妙的结合,层次结构搭配相当和谐。第三,以口语、谚语入词,则杀这首词语言上的重要特点。“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如本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句,既名如白话,,有辐射出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特别是他化用俗谚而又丰富了谚语的内容,同时与开头的“凌云志”相呼应,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登攀”精神。词的境界因而大大提高,审美意味也更加丰富。 |
|
7楼#
发布于:2003-10-18 12:27
太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