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46回复:0
ZT核武环峙中国 中国民众应有核危机感2004年4月22日 星期四 9:50am 首页 > 军事观察 核武环峙中国 中国民众应有核危机感 ------------------------------------------------------------------------ 2004-02-16 核武环峙中国 让人担忧的并不是马上就会爆发核战争,而是不少中国人越来越缺少忧患意识和全球视角 俄罗斯举行核军演的消息把在北京某民营计算机公司“攒机器”的骆玮吓了一跳。“难道上个世纪的梦魇又回来了吗?”在上个世纪,核武器毁灭人类,是睁眼可见的现实威胁。 “驾飞机撞大楼算什么” 作为军事迷,骆玮曾沉湎于前苏联那些威风凛凛的核潜艇,以及它们身携的家族繁茂的弹道导弹──当时著名的话是,“足以把地球炸毁几十遍!” “曾经读到过一本70年代的前苏联小说《核潜艇闻警出动》,作者是阿?约尔金,中国是作为内部版翻译过来的。”他对《t望东方周刊》说。迷惑的表情,似对北方邻国的核军演仍不可思议。 根据书中的描述,其时苏联潜艇阵容强盛,笑傲四海,在号称“苏联马汉”、“红色提尔匹茨”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麾下,随时准备给美国和北约来一场痛快的核火洗礼。若真正开打,像英国将军哈克特在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书中所述,胜负尚在未定之中。 前苏联北方舰队不必前出北大西洋,就能在谈笑间用潜射核导弹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灰飞烟灭──所以,当媒体报道这次俄罗斯核潜艇将射出SS-N-23时,西方人的脸色都变了,或许,他们还想起了汤姆?克兰西的畅销小说《追踪“红十月”号潜艇》? 骆玮还记得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他跟随父亲参加防空演习,看到防空手册上说,要防备苏联的图-95“熊”式轰炸机向中国投掷核弹。 1969年珍宝岛事件时,苏强硬派提出对中国的重点军事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消灭中国诞生不久的核力量。酒泉、西昌、罗布泊、北京、长春和鞍山等目标榜上有名。由于美国的压力和中国积极备战,苏联不得不放弃该计划。结果是中国大地上遗留下了大量的防空洞。 就是这样的一个超级核大国,竟一朝崩溃,轻若鸿毛。因此,等时光飞转到2004年,再来看这位近邻的核军演,骆玮说:“我心情很复杂。”“千万不要忘记,只有核武器,才是真正的‘一锅端’──驾飞机撞大楼算什么!”骆玮的表情有点不可捉摸。 又见铀雨纷纷 2004年是值得中国人纪念的不凡之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一个古老民族发出了最强音。 2004年,对世界来说也颇具纪念意义。正好60年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作出了一项“英明决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一举定乾坤。“曼哈顿工程”进入了紧张的倒计时。 广岛惊爆,爱因斯坦大悔。后来的一篇科幻小说浪漫地想像:爱因斯坦亲赴广岛做相对论演讲,日本人民蜂拥而出,以为幸福时代来临,不料来的却是B-29,播洒下银色铀雨,把天真微笑着的日本人悉数淹没。风云变幻,世事莫测。去年至今,世界又一次看到了漫天的铀雨。 人们本以为,上个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随着美苏全面核竞赛淡出江湖,电影《翌日》描述的那恐怖一幕,也就永远变成一堆胶片了。 然而,到了90年代末期,形势开始逆转。 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核试验;1999年,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2001年,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开始加速发展反导系统;2002年,美国出台《核态势评估报告》,提出在多种条件下可能对无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2003年,美国启动小当量核武器“掩体炸弹”计划。朝鲜、伊朗等核门槛国家也开始坐立不安了。 这个阶段,却正是中国埋头大兴建设、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时期。许多废寝忘食于商海的人们,却不知核烟云已再度冉冉升起。 实际上,中国人要面对乃至亲手去处理的核问题,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复杂多了。 冷战结束时,亚洲大陆上的核国家,除中国外只有前苏联和印度。但到了2004年,放眼四顾,已是荆棘遍布。按照西方某机构的一项评估,有核国家,或者有潜力、有愿望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地区或组织,西有印度(其“烈火”导弹的射程据称已能覆盖中国的华北地区)、巴基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基地”组织,北有老牌核大国俄罗斯,东有朝鲜、日本和中国台湾,南有越南。 眼光放远一点,可以看到,美国在太平洋西部的军事基地部署了相当强大的核力量,直接影响着中国周边的态势。美军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关岛等地都有军事基地,其战略核潜艇能够在关岛等西太平洋基地长期驻泊。 有人惊呼:我们正处于核包围中! 当年,毛泽东说,中国人多,不怕扔原子弹。如今,中国外交官正风尘仆仆行走于核火之间:斡旋朝鲜核问题,关注伊朗核争端,推动核不扩散,力避核武危机。 中国会否面临新的核讹诈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在近代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多次受到外国的侵略蹂躏,饱尝战争之难。新中国成立后,仍受到战争的威胁。中国要生存发展,别无选择。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作出并恪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然而,世界上其他有核国家,都未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相反,在情况危急时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越来越受到一些国家的推崇。 后发制人的中国会否面临新的核讹诈? 专家认为,尽管常规战争仍是常态,但局部核战争已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威胁。 核武器已经微型化和可控化,只对战场目标产生毁伤而不会波及战场以外居民,也不会带来“核冬天”。这使得使用核武器就可以被接受。 以前,认为核武器是一种“硬性武器”,用来杀伤有生力量、破坏武器装备和工程建筑。现在发展出了针对电子装备、通信联络为目标的“软性核武器”,更带有常规武器的特性,很难成为敌方用“硬性核武器”进行报复的借口。 当年,投在广岛的,可称作“直接核武器”,直接用核能瞬时产生的光辐射、冲击波、放射性沾染等杀伤人员。但现在发达国家正研究利用核能瞬间释放或受控释持续释放能量的“软性核武器”,产生作用时已没有了核武器的影子,如某些定向能武器。 大国核政策的改变、核扩散也增加了核武器在局部战争中的使用概率。 中国民众缺少核意识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核包围”? 最让人担忧的是,作为核大国,在中国,民间20多年来有关核武器的讨论却不多,甚至连中国停止核试验的新闻,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热情。 中国不是“核被爆国”。而且,因为拥有核武器,民众自以为不会遭受核攻击,不太会产生强烈的核危机意识。许多人甚至分不清原子弹和氢弹的区别。 不少中国年轻人这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知道纽约和伯克利(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分校,中国留学生甚多)就行了,其他地方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后发国家”,不需要太多关注。 因此,1998年,当印度在焦希摩特进行核试验时,不少中国人大吃一惊。同样,此次俄罗斯核军事演习,也使不少人摸不着北(看看互联网上的那些帖子便可知道),因为平时就缺乏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 从影响大众的文学上也能看出欠缺。在中国,讨论核危机的文学家几乎是没有的。因为这样的话题,在市场上并不如描写两性关系或者宫廷轶事一类的书好卖。 但在近邻日本,这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经常反映的两个主题之一便是核威胁。他始终被全人类毁灭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所困扰。在他的《广岛札记》中,表现了很强的“人类意识”。 另一位世界级作家安部公房在《樱花号方舟》中,也以近于黑色幽默的笔调,讨论了核问题。主人公“猪突”为了躲避核袭击,在废矿山中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地下隐避所。 在美英等国以及在俄罗斯,核危机更是大众流行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面向公众,美国还出版了普及性的《核武器手册》、《美国的核大战计划》等详细介绍本国核武计划的书籍。 作家们的心态,可以说代表了不少普通民众的心态。常常可以看到,世界上一些地方发生危机,一些中国人却在隔岸观火,甚至幸灾乐祸。“负责任的大国”,是不久前提出的口号,但在普通中国民众那里,还没有充分养育出一种“无法逃避的责任意识”。 制定民族在最坏条件下的生存方案 俄罗斯核军演的最大启示,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什么是最大的威胁,需要考虑面对最坏的局面。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在他最后一篇国情咨文中说: “从现在起,人类进入了一个具有毁灭力量的新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取得的任何进步,没有别人达不到的,任何优势都不过是暂时的。未来的战争将是一次打击就能使几百万人丧生,就能摧毁世界大城市,就毁灭以往文明成果的战争,而且,将破坏几百代人缓慢而艰苦地建立起来的文明体制。这样的战争不是理智的人可以选择的政策。” 半个多世纪后,不理智的行为,仍然随处可见。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和恐怖活动都增加了文明毁灭的危险。 对此,中国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了呢? 从最近的一些事件看,这种准备大概还是不够的吧。 2003年底发生的重庆开县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有关方面被认为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2004年初发生的北京密云灯展事故,造成37人死亡,有关方面再度被认为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对《t望东方周刊》说,中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公共场所应急预案准备不充分的问题,在紧急情况下防灾措施难以到位。城市应急预案中,首先要作出“最大灾害状态分析”,而我们经常在这第一个环节上即不准确。 在一个因为经济迅速崛起而变得欢乐而骄傲起来的国家中,是否还需要制定民族在最坏条件下生存下去的紧急预案呢?在这一点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最有说服力的。它有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这句歌词,并没有确定时间方面的限制,它要求的是,作为中国人,必须时时刻刻怀有最强烈的危机意识。- 一年多来,全球核事件纷纷扬扬 ●2003年1月,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引发朝核危机。 ●2003年2月,德黑兰宣布已掌握提炼浓缩铀技术, 伊朗核问题凸显。 ●2003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批准法律草案,解 冻了核武器发展资金,废除了冷战结束时确定的新 型核弹头研制禁令。 ●2003年11月,俄罗斯宣布重新审议核战略,计划不再缩减战术核武器库。此前,普 京总统还明确表示,俄罗斯今后不排除采取先发制人军事打击行动的构想。 ●2003年12月,英国首次公开承认英军舰队在20年前的马岛战争期间曾携带核武器驶 向南大西洋海域。消息在阿根廷仿佛扔下一颗核弹。 ●2004年1月,美国披露,台湾拥有发展核武器蓝图,目前仍可以随时启动核计划。 ●2004年1月7日,日本政界人士称,在日本防卫政策中,拥有专守防卫范围内的核 武器并不违反宪法。 ●2004年2月,巴基斯坦核武器“黑市”风波,7个国家卷入。 ●2004年2月8日,阿拉伯媒体披露,“基地”组织拥有战术核武器,可在必要时使用。 ●2004年2月11日,俄罗斯举行自1982年以来最大规模核军事演习。 中国面临的三重核威胁 MX对东风31:第一重核威胁 2004年初,有关中美将围绕能源争夺在21世纪前期发生战争的报道,又见诸西方媒体。 其实,日本发动后来引发核攻击的太平洋战争,主要原因便在于军人提出本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被美英切断。 布什政府副总统切尼领衔制定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提到了美国对中国、印度等国石油消费量迅速提高的担忧,称这对美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非常不利”。 美国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途径,要么用MX洲际导弹和东风31较量一番;要么通过技术合作,帮助中国发展石油替代技术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帮助中国将对传统能源的需求降下来。 2004年1月10日,美国能源部长斯潘塞?亚伯拉罕访华,与中国签订了多个能源合作协定。据中国科技部秘书长石定环透露,在这些协定中最核心的是中美关于开展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合作意向的协定。 石秘书长说,虽然目前尚未涉及具体项目,但是,中美在核能领域准备加强合作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它意味着中美双方都认识到,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方式是符合两国利益的。” 但在长期战略上,美国仍把中国作为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 2002年1月8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核态势评估报告》,第一次将冷战后美国可能进行核攻击的对象明确为7个国家,中国首当其冲。 美国人认为,如果发生台海战争等情况时,美国根据需要,可能动用核武。 中国认为,这是一项相当危险的政策。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孙玉玺表示中方对报道内容“深感震惊”,并要求美方作出解释。 其实,美国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一项战略估计报告,称:“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大国、能够获得太空影像和实现全球通信的太空大国,也是国际机构的重要领导人和能够阻止联合国采取不符合其利益的行动的国家”,因此“美国必须通过核威慑和常规威慑挫败其野心”。 会不会爆发核内战:第二重核威胁 2004年1月,美国有关人士撰文披露,1995年,李登辉一度主张重行研发核武。文章也指出,直到现在,台湾仍保有核武计划所需的完整蓝图及数据。 这篇由谭慎格执笔的发表在《中国简报》最新一期上的《台湾核武,北韩核武》一文,引起了强烈关注。 曾任美国国务院情报官员的谭慎格透露,1969年,台湾从加拿大购买了4万千瓦的研究用反应器,同时台湾的核能研究所从法国、德国、美国购买设备,开始研发核燃料再处理。其后3年内,台湾核能研究所悄悄地从南非购买了100吨铀,其数量比反应器所需多了一倍。 到70年代中期,台湾已有了完整的钸燃料化学实验室,可从事复杂的核技术研究。 后来,在美国的压力下,台湾中止了研究。但文章说,今天在台湾,只有高层领导人确切了解台湾的核武计划究竟如何。当然,核能研究所仍然保有启动此一计划所需的全部蓝图及数据,同时台湾的核电厂的6座反应炉继续产出含钸丰富的燃料棒。 实际上,在此之前,就有专家指出,台湾有研发核武器的能力,是潜在的准核地区。10年前,甚至有人预言了台海爆发核战的一幕。 香港媒体称,如果有一天,陈水扁铤而走险,宣称台湾已拥有核武器,大陆将作何应对? 周边核战争:第三重核威胁 朝核六方第二轮会谈即将举行。中国积极参与斡旋朝核危机,不能不认为,是与中国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 如果朝鲜拥有核武器,朝鲜半岛的平衡将被打破。美国军事专家认为,虽然朝鲜暂时不太可能具备向美国投送核武器的能力,但却有可能对韩国使用核武器。 邻里失火,必将危及专心致志搞经济建设的中国。 南亚是另外一处火药桶。虽然,目前印巴关系有所缓和,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军控专家朱明权教授指出,印巴两国对核武器的追求,特别是巴基斯坦,更大层面是考虑到了安全利益。面对常规力量远远超过自己的敌对邻国,伊斯兰堡只好求助于核武器来缩短和新德里之间的实力差距。这种印巴双方事实上存在的“安全两难”困境,使得南亚地区仍可能因为对抗失控,引发核战争。 贫富分化已成为核武器的强有力催化器。早在1974年,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即宣布:贫困的巴基斯坦人“即便吃草也要争取自己的核地位”(陆洋、黄琳、于达维、卢波) 《了望东方周刊》2004年02月16日 ------------------------------------------------------------------------ 关闭窗口 观沧海军事网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