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32回复:0
中印海军远期战略合作的可能性?????????????中印海军远期战略合作的可能性 21世纪的亚洲海岸――这个美国海军占据传统支配地位的海域,中国和印度的海上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 虽然两者都与美国存在不同程度的海上联系与合作,并且从表面看,这种合作也在逐渐加深,但是有理由相信:两个亚洲巨人最终将会找到彼此利益的交汇点,而很可能通过合作将美国海军摈弃在外。 现实的海洋战略需求 中国和印度国力的上升,与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密不可分,两者都需要依赖进出口贸易以刺激经济增长,如今这种依赖已经随着经济发展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实际上等同于岛屿国家。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中国的90%和印度的96%对外贸易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该比重仍然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拥有5,000万载重吨的庞大商船队(包括内河和沿海航运),而印度船队也拥有1,100万载重吨。另外,两国的经济发达区与人口密集区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由此不难理解二者为何高度重视海洋战略了。 但是,中国需要面对一个不利的现实:抵达中国东海岸的国际航线必须穿越美国和其盟国控制的水域,后者在必要时能够从容切断这些通道。而且,环绕中国沿海,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热点――北部的朝鲜海峡、中部的台湾海峡、以及南部的南沙群岛水域,这些敏感水域基本封锁了中国的海岸。为了保卫领海主权的完整,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海军开始进行从海岸防御向近海防御过渡的战略调整,并在规模、攻击力和舰队自卫水平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相比东部邻国的海军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1993年发生的一件事情,今天多数人可能已经淡忘了:由于怀疑中国商船“银河”号向伊朗秘密运送化学武器原料,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公海水域跟踪并拦截了该船。中国政府虽以美国“干涉公海航行自由权”为由提出抗议,但美海军仍旧强行登船进行检查……由于不能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商船提供起码的保护,中国政府被迫接受了这个结果。虽然美国人在船上没有发现“所谓的东西”,而且这个事件对于习惯颐指气使的美国海军来说也只是一个小小插曲,但对中国来说这却是屈辱的,这对那些由于刚刚摆脱苏联威胁、热衷于“中美协作伙伴关系”的中国人来说更是一次警告。 在可预见的未来,保证漫长海运线的安全,尤其是其中间和远端的安全,实际已经成为中国海军的当务之急,而我们仍缺乏这种能力,这对整个国民经济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威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发展一支足够规模的远洋海军,但这毕竟不是一二十年之内能够实现的,目前,有两个相关联的策略可以很大程度改善这种不利局面:其一是缩短易受攻击的海运线,其二是寻找海上合作伙伴。 解决方法之一: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历任领导人曾经多次重申希望重开“丝绸之路”,而且也以实际行动追求这一理想。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传奇性的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而今天却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这条陆路通道已经充满坎坷。 虽然中国与独联体中亚各国确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使西北方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得到重要保证,但却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在未来几年这些独联体国家一旦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与中国发展紧密联系的需求就会降低。而在西南方向,古代还存在一条从云南经缅甸、印度,最后到达中东的“海上丝绸之路”。今天,虽然重开这条通道也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因素,而且完成计划所投入的资金和技术,对于尚处在发展期的中国来说不啻于天文数字,但显然可以构筑一条连接中东和欧洲的海上捷径,其潜在价值和长期成本胜过控制所有进出中国东海岸的海上要隘。 这个计划中最具挑战的是将缅甸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转运点,实际是将其吸引入中国的西南经济圈。虽然这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都需要,但并非十分困难。中国与缅甸历来关系和睦,边民往来频繁,经贸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政府更是无偿或无私援助缅甸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从曼德勒到中缅边境整修一新的滇缅路已经开放,仰光到曼德勒的铁路也在加紧改造,仰光附近的一个新集装箱码头扩大了吞吐能力,八莫构建了简易港口和储存设施,若开的一个深水港也已经破土动工……通过陆路和伊洛瓦底江将中国内陆与这些港口联结起来,比经过中国东海岸转运要近数千海里!仅仅这一条理由就能确信这条“丝绸新路”的贸易量将迅速增长,不论中国还是缅甸,都将从海外贸易中获得巨大的实惠。 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蕴涵着巨大的商业前景,也将使中国获得三个额外利益:首先是安全――促进中缅边境的和睦,巩固缅甸政局的稳定,可以为中国创造极具价值的地缘缓冲;其次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保持与欧洲各国密切的经贸往来,还需要中东的黑色能源(这在“安大线”搁置后,地位更加突出),而通过缅甸抵达波斯湾地区可比传统始于东部沿海的航线距离大幅缩短,更重要的是不必受制于马六甲海峡;第三是活力――中国内陆与沿海地区日益扩大的综合差距成为困扰国内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而“新路线”将有效带动西南落后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使其受惠干海外商贸活动,为逐步实现整体平衡提供了外部条件。 通过回避东亚海域的一系列阻塞,并且绕开来自太平洋东部强大的海上威胁,“新路线”使中国获得了一条战略备份通道。虽然短时间内其运量还不能与东部沿海相比肩,但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海外贸易的又一条大动脉。当然,中国进抵安达曼海会对中国与印度,特别是两国海军的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解决方法之二:海军战略合作 印度与中国之间宿有芥蒂,上世纪60年代曾因陆上领土问题发生过严重摩擦,直到今天,双方不少民族主义人士仍以敌视的目光打量着对方。诚然,两国在多方面的竞争状态使人们普遍认为合作可能性很小,但中、印确实存在共同的政治利益――作为两个地区性大国,中、印均希望在亚洲达成某种程度的区域性合作,而这与美国竭力维持一个分裂的亚洲,使其始终依赖美国协调的目的是根本背道而驰的。双方希望抛弃“美国中心主义”而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外交关系体系,这正是两国达成战略合作的重要心理基础。 另外,双方在经贸关系上也存在较大的合作潜力。两者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大互补性,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如印度最重要的煤炭供应来源于中国;中国急速增长的经济规模,使其对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越发依赖,而印度正计划在沿海地区大规模兴建石油和天然气加工设施……这种互惠性的贸易结构,使彼此在客观上都企求印度洋海上交通线的稳定和畅通。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包括缅甸)哪怕是最小程度的军事出现和存在都会引起印度足够大的敌意。中国海军确实具备在印度洋东部投放一定规模兵力的能力,印度海军也同样能够派遣舰队前出南中国海……可这类行为实质上仍属于单纯的武力炫耀。如果长期乐此不疲,双方最终有可能走上直接对抗的道路,则一切发展远景都会随之黯淡。 从现实上看,中国海军实力仍然有限,尤其是远洋能力极为脆弱,且至今没有值得一提的海外军事基地,而改变这种劣势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务实而可行的做法是保持并发展大威力远程打击工具,以此为基础建立积极防御态势,保证更多的国家资源用于经济建设。同样,由于预算和资源紧张的制肘,印度海军虽然几经膨胀,但仍然属于地区防卫型力量,作战目的基本局限于控制进出印度洋的海上要冲。另外,印度还与巴基斯坦存在较为重大的边境和领土争端,过多的卷入这些纠纷,只能拖累发展的脚步。 由前述海军发展状态,可以作如下联想:印度海军超越安达曼和尼可巴群岛,出现于印度洋东部海域,是为了保证经马六甲海峡至东南亚和大平洋沿岸地区的海运安全;而中国海军为了确保领海主权及南中国海利益,将实力覆盖于马六甲海峡东侧。这就形成一条职责上的分界线,即南中国海西部边缘,这条分界线实际上也是双方的结合线――印度海军能够阻断中国经印度洋至中东和欧洲的海上交通,中国海军也能够切断印度经南中国海至东南亚和美、日的航运。海权在这里取得均衡,双方谁都不希望、也没有能力打破这个均衡。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共同防御体系,既可以减轻双方紧张的压力,也有利于在守望相助的格局下维持对方的航运安全。 随着印度海军的壮大,中国应当更为自信,因为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行动将受到前者的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途径缅甸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同理,中国海军保持积极防御的态势,也可以创造并拓展东太平洋地区的安全走廊,印度也将欣然接受这种事实。 如果希望达成这种良好的局面,双方都需要注意有可能抬头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二者中不管任何一方取得卓越的发展成就,从而导致双方经济地位差距逐渐扩大时,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将越发严重且越发具有针对性。其结果往往使居于落后地位的国家更加在乎眼前利益的相对得失,而忽视了追求共同的长远目标。所以,双方只有彻底摈弃沙文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在交往中避免单独一国受益的局面出现(这些原则也绝对适用于前面提到的中缅关系),积极寻求共赢的局面,才能实现稳定和协调的合作。 最后值得讨论的是:双方的合作当真存在摈弃美国的可能吗?中国和印度,都赞成世界多极化以平衡美国的绝对霸权,而且双方均视自己为多极势力中的一极;他们都对美国在本国周边的存在表示怀疑,认为自己身旁的一个对手后面就站立着美国;他们都对美国海军在周围海域肆无忌惮的活动如芒在背,因此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以发展自己理想模式中的海军;还有,他们都意识到彼此之间任何升级的摩擦,都将鼓励美国加深对相关海域内的干涉……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出现绝对的摈弃(实力使然),但美国海军有可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 目前,中、印虽然已经尝试性地开始海上联合演习,但还没有明确迹象表明两国已经达成正式或重大的合作关系,传统上这两个巨人总是用提防的目光小心地相互打量对方,谁也不愿意在时机未到之时越雷池一步。但是,受到双方海上实力不断增长的影响,这种时机终将逐渐成熟,当它降临时,如果彼此能够把握而非舍弃,一定会出现真正光明的前景。双方将在这种渐变过程中寻找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并在寻找过程中学会彼此欣赏,将动机良好的防卫竞赛最终演变为互相尊重的邻里关系。果真如此,东南亚的战略要地将唾手可得,并由此促进整个太平洋东部和印度洋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且为两国带来深远的、享用不尽的海洋利益。 链接:“银河”号事件 1993年7月7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广州分公司所属的满载628只集装箱的“银河”号货轮由天津新港启航,计划经上海、香港、新加坡和雅加达,跨越印度洋后在8月3日抵达迪拜港卸货。7月23日,“银河”号即将驶入波斯湾,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忽然宣布,该船上藏匿有违禁化学品――一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14,五角大楼虽然没有当场出示证据,但宣称已跟踪“银河”号月余并动用了各种侦测手段,能够证明上述化学品将被运往伊朗。 世界舆论立即为之哗然,全世界几乎所有报纸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刊登这艘船的“劣迹”,但“银河”号当时却一无所知,直至8月1日,始发现周围出现美国舰只,次日更多船只和直升机前来围观拍照。8月3日上午8时,“银河”号抵达阿曼湾,却接到港方“不得靠岸”的指令,傍晚又被要求驶往距霍尔木兹海峡约11海里的公海水域抛锚。 美国人兴高采烈,仿佛警察抓住了强盗,他们要求中国政府命令“银河”号立即返航回国。中国外交部随后做出回应,坚称船上没有任何违禁品,于是美方提出单方面登船检查,中国同意检查,但要求必须由第三方完成。事态僵持了24天,“银河”号淡水和食品均严重短缺,其间美舰曾表示愿意提供生活补给,但遭到中方船员坚决拒绝。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交部向美国提出强烈抗议,其措辞非常坚决,但口气隐约留着余地,如此,美方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8月26日,“银河”号终于获准进入达曼港并准备接受中国、沙特和美国三方共同监督的检查。至28日上午,检查组登上“银河”号,所有标示运往伊朗的货物都被指认出来,但除了建筑材料和固体染料外,没有任何其他物品。美方又怀疑中国船员已将“赃物”转移别处,于是要求普查所有货柜。 到9月4日,全部628个货柜均被打开,可仍然一无所获,检查组因此发布报告,宣布“银河”号未载有违禁化学品。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美国公开道歉并赔偿相关经济损失,但美方除在检查报告上签字以外,再没有任何表示。 美国政府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华盛顿邮报》指出:“海上的失误令美国难堪”。(Dannyboy) 《海陆空天 惯性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