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74回复:3
“汉服”是一种不好的倾向
(2004-10-16)
联合早报网论坛 “汉服”是一种不好的倾向 “汉服”是一种不好的倾向 最近,大陆民间突然兴起一股所谓“汉服”热,而且引起众多的呼应,甚至把这种族群民粹现象,提高到“自由”之类的高度,实在是让人觉得可悲和忧心。一个正在崛起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在族群关系上表现出如此狭隘、偏颇、算旧账的情绪,不仅与国际通行的多元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也与中国千百年来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史和民族理念南辕北辙,这种突然兴起的汉族主义,是19世纪后引入西方现代“民族”概念造成中国内部认同危机的继续,可以说是20世纪初生搬硬套西方理念在中国的负面效果之一(此前中国只有“……人”而无“民族”概念)。目前这种情绪的突然兴起,不仅让中国国内的很多认识担忧,引发毫无必要的国内族群紧张气氛和认同问题,也必将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关注。 懂得一点中国民族史的人就知道,中国是不存在一个万世一系的“汉族”的,今天的“汉族”是一个融合的产物。春秋战国时代,“华夏”人的概念就不确定,周人就是来自西部的族群,姜姓与“羌”同源,到战国时代,屈原的楚国,还游移在中原的边缘,后来统一中原的秦国的祖上,就有西羌的血统。 “汉人”的概念,来自汉朝,就是汉帝国的人,汉帝国崩溃后,这个概念多次变换,魏晋南北朝时,“汉”的概念,已经完全与血统脱离,成为文化概念,演化成“无特定族群背景”的代名词,人们在淡化特定族群背景后,就泛称汉人。隋唐的开国着杨姓和李姓(李世民),都有鲜卑皇族血统,实际是亲戚,这种族群融合的文化和精神,正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原因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也正是青藏高原吐蕃帝国兴起之时,唐朝和吐蕃对峙苦战200多年,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败多胜少,一度被吐蕃攻下长安,吐蕃还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有唐一代,是中国族群融合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汉人”,已经不是原来的“汉朝人”。这些历史,后来被汉族中心主义者编写的“正史”刻意隐去,造成后人对于民族问题的重大误解。 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又出现大规模融合,又形成一个新的被称为“汉人”的族群,它与唐代的唐人的概念并不相同。“宋”是当时被称为“汉人”的主要政权,但它其实仅仅是“中国”范围内的一个地方政权,并不能视为今天“中国”的“前身”。宋代中国是一个分裂和群雄并举的时期,在宋的同时,先后有辽、西夏、金、元等并立的政权,综合实力都比宋强大,共同构成今天“中国”的前身,当时的汉人的概念,也是变换不定,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标准。比如,如果以语言划分,辽金人口以及军队中,讲汉语的人口也是主体,实际上后来举国都讲汉语,而“宋”的人口中,大量西南云贵和东南两广的族群人口,反而不讲汉语。 前两年突然出现的关于岳飞的争论,和今天的汉服一样,也是这种对历史的误读。首先今天中国“汉人”中,大部分人不可能是当时南宋人的后裔,南宋人口当时局限于东南一隅,族群混杂,而今天长江以北的人口,当时都是辽、金、西夏、元等的人口,在元朝统一之后,长江以北的人才叫“汉人”,而南宋人反而不叫“汉人”。元代民族融合,族源远大中亚甚至欧洲,元垮台后,明朝的强制同化政策,使得元朝大量不同族群人口,大规模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成为“汉人”,但其实已经与此前的“宋”人、汉人、南人完全不同。明朝的所谓“汉人”,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清代入关之前,已经是东北地区女真诸部(比如爱新和叶赫)、辽东汉人(比如曹雪芹家族)、蒙古等诸多族群的融合体,汉人族源人口比例相当高,绝对数可能占多数(尚无定论),“清”这个国号,建于1636年,就是要表明不属于任何特定族群,而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群体。清八旗中,有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汉军主管当时最先进的火器,是最具战斗力的高科技部队。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家祖上是辽东汉人,但后来是作为清朝皇宫贵族的身份入关,掌管江南最重要的职务几十年,其心理认同和族群意识,完全是认同“清”皇室的,红楼梦描写的就是典型的清代旗人贵族的生活细节,这充分体现了清政权本身的民族融合的性质。民国后,当时所有“旗人”,都被称为“满族”,因为政治上受歧视,很多人又隐瞒身份改称汉族,后来1980年代,大陆准许重新申报民族成分,又有很多汉人,该报满族,其中原委纷繁复杂,一言难尽。 清朝入关的剃发易服,不是什么“奴隶”的标志,而是全国一体化的标志,就是为了表明不存在“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二元结构(参阅清史),因为上到皇帝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是一样的。在当时古代的帝国政治理念中,没什么反常的,明朝建国时,也同样强迫境内大量的蒙古、契丹、女真等民族统一服装,强迫通婚等。有人说,那么清初为什么不改汉服?问题是清政权是帝国政权,古代社会世界所有帝国的通例,在地位上都是按照归顺的先后排序,清政权入关之前,东北的女真、汉、蒙古已经都参与建国成为旗人,已经使这种服饰,后来蒙古大部已经归顺,西藏在清入关前就已经派人到沈阳表示认同清政权,这种情况下,长城以南的汉人和其他族群,是最后归顺的,怎么能让先前的臣民随着后来的臣民改变习俗呢?事实上清初为汉人特别规定了“十从十不从”,就是很大的变通妥协了。后来的国民革命后,不也是革命者的中山装称谓新国服么?中共建政,也是解放服取代其他服装,这是不能以人数多少决定的。当然现代古代不完全一样,不那么强迫,但实际上也跟强迫差不多,大陆解放后,为什么没人穿西装和长袍马褂了?60、70年代,烫头都不行,不也一样么? 在中国特定的情势下,任何汉人民族主义和汉人中心主义的倾向,都极容易走向汉人沙文主义,除了造成国内族群不必要的纷争和猜疑之外,百害无一利(看看前南斯拉夫塞族的故事)。中国今天的汉人,已经不是历史上的汉人的后裔,而是一个近现代特别是辛亥革命中造就的群体,是引入西方“民族”概念之后的理念,今天中国,根本不应该、不必要再去强化什么汉族的民族意识。如果是在国际层次上,那就只有“中国”,没有什么汉不汉族的问题,如果是在国内,汉人本身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不存在严格的界限,不必强化这种区隔。而汉服之说,是在人为制造历史象征,移花接木地套到今天“汉人”身上,强化新的民族情绪,反映出一种狭隘、自闭、受虐、自恋的心态,绝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最大族群应有的豁达、包容、大气的心态。看看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和锡克人、穆斯林的没完没了、乌烟瘴气的纷争,那些慷慨激昂的暴民,都是在自认为“神圣”的狭隘民族情绪的支配下“英勇斗争”的,可是在我们外人看来,不就是自己家里胡闹的犯傻么?这在今天中国国内民族关系纷繁、复杂、微妙的局势下,非常值得我们警觉。所有企图遏制中国肢解中国的力量,无不寄希望于中国的族群纷争,而政治常识告诉我们:“大民族的民族情绪――少数民族反弹――大民族反应――少数民族在反弹激化……”恰恰是国内民族纷争的普遍模式,我们不能不担忧,这类汉服之类的故事,会在中国民族之间引起什么情感和心态的变化,究竟是对什么势力最有利。 一个自信、昂扬的民族,是不会耿耿于怀与几百年前的族群纠葛的。今天英国王室,就是苏格兰这个“少数民族”血统,至今还常常穿起苏格兰裙裤,但大英帝国的英国人从来没有计较这个历史,而是把英皇视为自己国家骄傲的象征。今天的中国的版图、人口、法统,都是在清代康乾时期奠定的基础,一半以上的领土(东北、西藏、内蒙、新疆、云贵等等),在18、19世纪之前都是非汉族族群的世居土地,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清帝国的传统,是今天“中国”存在的基本法理基础,所以以清代文化为今天中国“直系”传统的代表,在文化和学理上完全正确,在政治上具有最高的合法性,在现实的国家认同和对外交往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种理念,是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在这方面,中国人很应该参考一下新加坡建国者的族群理念和实践,这是涉及到国家命脉的重要理念。中国国内作为人数最多的汉族人,不管是从国家总体利益还是从族群利益计,还是不要动摇这种信念为好。 葱姜蒜 《联合早报网》读者来信 -------------------------------------------------------------------------------- 来信讨论 | 封面 | 新加坡 | 国际/中港台/东南亚 | 财经 体育 | IT | 社论/言论/天下事 | 副刊 -------------------------------------------------------------------------------- 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所有 |
|
|
沙发#
发布于:2004-10-18 10:44
联合早报网论坛 处理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 (278) 2004-10-16 处理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 一、回顾历史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我汉唐盛世, 日本国尚在较愚昧、落后的历史阶段,派来大批的遣唐使学习我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一切有助于他们发展、进步的东西; 特别是强大的汉文化影响了“大和民族”的许多方面,连他们的文字今天仍留下了许多汉字。这一时期的日本,甘愿作为一个学生向中国学习,表示出极大的友善和应有的谦虚。明朝以来,日本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倭寇偷袭我国沿海地区,抢夺我方财物,侵犯我方领土,戚继光抗倭就是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典型故事, 这一时期开始的偷袭, 暴露出日本对中国的觊觎心理。清朝的康、乾盛世,两国关系相对稳定,晚清中国步入衰退期,落后的中国开始了漫长的遭受日本凌辱、侵略的历史。1894.7.25甲午海战爆发,中日两国当时海军力量势均力敌,中国被打败了,北洋水师几乎覆没,日本开始登陆, 烧杀奸淫,1894.11.21日本攻占旅顺港,屠杀我2万多平民,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全城仅逃生36人,中国第一次被日本打进家门,无力抵抗,日本国大发淫威,又于1895.2.1又攻下威海卫,杀我同胞的人数不少于2万名,中国求和仃战, 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并赔偿2亿两白银。从此,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领土的吞食,先后侵占我东北三省,占领华北、最后欲侵占全中国,终于爆发了1937.7.7卢沟桥对日的全民战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謦竹难书,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几十万平民的冤魂至今未散。 二、日本的扩张政策和国民心态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挟战胜中国之威,又向日本开刀,打开了日本国门。此时的两国同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国力都不强大。为了自强、两国展开了反思,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中国想走技术救国之路,日本想通过体制变革来改变国运。后来爆发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了中国和俄罗斯,证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国家强大了,得到实惠的日本,更加坚定了推行扩张侵略政策的决心。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缺少发展空间,明治维新以后,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愈加催生了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它国资源,强占它国市场,甚至国别国领土的狼狈野心。为了扩展生存空间,日本要侵略的国家自然是它的邻国:中国和朝鲜,从占领台湾,掠夺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日本得益后,日本国民自然不反对政府的扩张侵略政策。经过几十年的资本主义发展,日本在经济上、军事上逐渐成为亚洲第一强国,成了一个军国改大帝国,至二战结束前,日本的铁蹄踏破了亚洲大部分国家的国门,建立起了一个巨大面积的大东亚共荣圈,奴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亚洲国家的人民。 日本民族具有凶狠、残忍的性格,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军人不乏其人。为国而献身、奋勇上战场,战败剖腹,死不投降,效忠天皇的军国主义思想灌输给了每个国民,绝大部分国民也接受了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对日本在战场上取得一次次胜仗,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甲午海战以来取得的一次次对不同国家的胜仗,明治维新以来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客观上使日本国民产生了巨大的优越感,从此看不起亚洲各国,直到今天,日本要进安理会,绕开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中国,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二次大战,日本虽然战败,但为什么日本从未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正式认错、道歉?为什么敢于修改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为什么每年小泉敢去靖国神社拜鬼?因为日本从来就没有认为他们被彻底打败过,只是惧怕美国的元子弹会导致日本民族的灭亡,故投降仃战,更不可能认为中国能打败它;因为日本认为侵略亚洲各国是为了这些国家的安定,为了从西方手中解放出来;二战中死去的,以及历次战争中死去军人,被认为是为国捐躯,不认为侵略中国和其它国家是非正义战争;有此种心态的日本, 怎肯向中国和亚洲其它被侵略的国家道歉! 有此种心态的日本怎不会修改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有此种心态的日本怎不会参拜亡灵!有此种心态的日本, 怎不会激起中国人民和亚洲其它国家的人民对它的仇恨! 三、策略 从历史客观主义的视角,充分肯定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特别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盛世朝代和近20年取得的骄人成就,用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宣传事实,即日本是中国的学生,从心理上挫败“大和民族”的优越感,让他们明白中国不可能永远落后,不出20年中国将全面超越日本。进行全新的历史客观的爱国教育,不仅歌颂历史上的成绩,而且铭记历史上的失败,即发扬光大前人创造的丰功伟绩,又检讨反思前人遭遇的衰败挨打的惨痛经历。倡导一种历史客观的爱国主义的理想观,凝聚人心,统一意志,培养为国献身的精神。 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不与日本过多纠缠,在原则问题上,表明立场,采取外交行动联合他国力量,阻止反对日本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人均GDP高于日本的目标,实现综合国力强于日本的目标。实现尖端工业技术领域的水平高于日本的目标。 尽快实现政治文明,提高执政党 |
|
|
板凳#
发布于:2004-10-18 10:49
联合早报网论坛 青年人对中日关系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被引导 (277) 2004-10-16 青年人对中日关系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被引导 对于中日之间自《马关条约》至抗战的这段历史,但凡是个中国人,没有不感到愤怒和仇恨的。很多次我看有关这段历史的书,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即飞回到那段岁月让我战死沙场,用自己一条平凡的生命唤起更多人的觉醒。当我看了越来越多的书以后,内心反而变得越来越宁静,转而反思很多问题。 落后必然挨打,再怎么低三下四笑脸相迎,总还是要挨打。我们在当时是技术上的相对落后,但是在国防这个问题上,更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的邻居已经在更早之前就被我们打完了,大规模的战争在乾隆早期就已经结束了,朝野上下缺乏大规模战争的心理准备。农业社会的战备相对于游牧民族,是要花费更长的周期的。中国的老百姓在传统的官场社会下,早就被调教得既老实又识相,反正来的都是官老爷,不到敌国的占有者不给饭吃不给地种的程度,让家庭中宝贵的青壮劳力上战场当炮灰,是一个很难作的决定。这样武器落后、不具备团结精神和团结机制、地大物博的国家,如果你是工业化大国,难道你不感兴趣? 正是因为太多人感兴趣,这反而暂时救了中国,否则早就沦落到印度一样的命运了。回头看印度的历史,我们真的应该感到庆幸,一个更庞大的古印度是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斯里兰卡的,而今相互之间总是处在战争的边缘,谁也不富裕,更可怕的是分隔他们的不是因为军阀实力、政治制度或者地缘等因素,而是外来的宗教,这意味着他们的分割恐怕不再有任何破镜重圆的机会。中国在这个屈辱过程中,大体保持肢体完好,失去了很大面积的国土,但在当时基本上属于不适宜居住的区域,固然现在那些区域的很大部分被发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当时是不可能有这个预见的。以中国当时之疲弱,有选择的放弃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清碍于面子,不愿早早放弃对朝鲜名义上的宗主国地位,结果招来了甲午中日战争,并且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袁世凯。当然日本打中国是必然的,强大者当然要求更有力的位置,如若达不到则威胁,而威胁自然不能长期的光打雷不下雨,该出手时就出手,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死了几百个人,获得两万万两白银赔偿,外加台湾澎湖,如果不是英俄搅局,还外加辽东。可是同样的战争威胁,更早以前却是李鸿章用来吓唬伊藤博文的,甲午中日战争前10年,中日第一次因朝鲜问题在天津谈判时,李鸿章以战争威胁吓走了伊藤博文。 甲午中日战争关键在黄海海战,日本人用来击败北洋水师的军舰并非日本自己建造,而英国本来要卖给大清的,可惜军费被拿去建颐和园了。黄海战败后,大清兵败如山倒,最精锐的部队不堪一击,再战恐有亡国之危,乞和乃是势在必行。如此泱泱大国,一朝战败,咎归何处?如果按照中国人、日本人这样的大概念的考察,最该检讨的,难道不是中国人自己? 日本之所以选择马关作为谈判地点,是因为当年英国就是在这里逼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日本把西方列强插在自己身上的刀子拔出来直接插入邻居的身体,以此来找回自己的自尊心。李鸿章当时已经被撤职,按讲他不需要去背这个千古骂名,而他选择不推托,已经算是个有勇气的人了。我们怪罪李鸿章,他虽然身材高大,在马关的一颗子弹同样差点要了他的命,他这一百多斤在当时能多做些什么?谁能设想出当时能够有更好的选择? 及至民国,日本在东北的根基已经相当的牢固,虽然日本国内也有强大的反战呼声,但是少壮军官势力如此强大,持反战态度的首相犬养毅居然被谋杀,军国主义扩张已经是势在必行。当时整个世界强权纵横,西方在认知领域的巨大成就促使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改造这个世界。日本同样给改造过,他们具备了改造着的能力后就开始着手改造别人。日本领土狭小,生存空间局促,尽量扩大领土空间是他们的本能。满洲已经成为他们的天下,自然不会轻易松手,也不愿周边出现对他们的地盘存在不利影响的事物,日益强大的国民党政府,不容易找到更不容易打倒却又无所不在的共产党,都成为中日全面开战的深层原因。最终,中国人还是没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人,苏联人的帮助使我们失去了蒙古,美国人的帮助最终也是失去台湾的重要原因。试问在国际社会上,哪里有真正的道义?归根到底,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国力从来没有超过日本。我们的内战使我们失去了超过日本的唯一机会。 今天,应该说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同样的民族主义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在我们最应该做的事。难道说,我们在这儿的呼号、愤怒,能够骂死日本?在现有国际形势和力量对比情况下,谈复仇简直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我们的人们究竟应该被朝哪个方向引导?我不认为近期出现的很多“大事”上没有政府雕琢的痕迹,回想八十年代初,大量的中日之间文化交流,创造了整个20世纪中日之间最好关系的时期,推动者也是双方政府,反之如果两国民间如果相互仇视,继而培养出两国敌对的民意基础,当局的双方政府都难辞其咎。 无论今后怎么样的结果,首先自身的强大是首要任务,我们要少走弯路,就必须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要选择未来,就必须彻底、完全的了解真正的历史。我们在指责日本修改教科书,为什么不一起指责韩国人?他们居然把大清无私援助最后几乎拖累死自己断送中华命脉的举动改写成入侵,大清替他们打仗被改写成大清和列强分赃不均狗咬狗一嘴毛,这些都被拍摄进了有名的电视连续剧《明成皇后》,在韩国创造了收视率神话,中央台引进没有涉及这段历史的第一部后,观众好评如潮,然而对于是否引进第二、第三部央视一筹莫展,最终是韩国人把这些片断剪掉了了事。这个无耻的改动在韩国民众心中的影响,我认为绝对不会比日本人的历史教科书小。此外,难道我们自己不是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接受的各种历史教育,等长大后从各个渠道重新研究,居然有那么多的不一致和那么多的被省略。 如果正确的被引导不可得,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依靠更多更客观的了解历史来告诉自己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越王勾践为了重建强大的国家,连吃屎的事情都干了,我们区区蚁民,没有什么放不下的面子,也不需要去吃屎,但是至少应该了解现阶段对片面的民族主义不应该推波助澜,因为它对我们的发展没有好处。别的不说,至少北京的球迷事件,我认为应该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就算要揍应该揍裁判而不是对方的球员。将来即使我们发展强大了,也不应该提倡片面的民族主义,因为中华民族最终征服世界的不会依靠强大的武力,而是我们每个热身上其实都负载着的、至今尚被埋没的某种特殊的品质。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接受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洗礼,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我们更不能沉湎于仇恨,否则那些宝贵的特殊品质,可能在我们发现它之前就被仇恨的火焰所焚毁。 stranger-n 《联合早报网》 <<<中日关系专辑 <<<中日关系论坛 -------------------------------------------------------------------------------- 读者反馈 | 封面 | 新加坡 | 国际/中港台/东南亚 | 财经 体育 | IT | 社论/言论/天下事 | 副刊 -------------------------------------------------------------------------------- 新加坡报业控股版权所有 |
|
|
地板#
发布于:2004-10-18 10:50
如果正确的被引导不可得,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依靠更多更客观的了解历史来告诉自己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越王勾践为了重建强大的国家,连吃屎的事情都干了,我们区区蚁民,没有什么放不下的面子,也不需要去吃屎,但是至少应该了解现阶段对片面的民族主义不应该推波助澜,因为它对我们的发展没有好处。别的不说,至少北京的球迷事件,我认为应该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就算要揍应该揍裁判而不是对方的球员。将来即使我们发展强大了,也不应该提倡片面的民族主义,因为中华民族最终征服世界的不会依靠强大的武力,而是我们每个热身上其实都负载着的、至今尚被埋没的某种特殊的品质。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接受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洗礼,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我们更不能沉湎于仇恨,否则那些宝贵的特殊品质,可能在我们发现它之前就被仇恨的火焰所焚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