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30回复:1
德国人花15法郎击败法国德国人花15法郎击败法国 戴高乐的军事著作在法国无人喝彩,却引起纳粹德国的高度重视 史诚 戴高乐提出新的军事理论 戴高乐(1890―1970)年轻时就读于法国圣西尔军校,1912年毕业。他参加 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多次获得嘉奖。战争结束后,他长期作为法国元帅贝当的 幕僚,执行军事使命。他刻苦钻研战略和军事理论,认真总结了一战的经验教 训,并根据自己对未来战争的理解,科学地预见了未来战争的形式。戴高乐先 后出版了《剑刃》(1932年)、《建立职业军》(1934年)等书,明确地阐述了自 己的作战思想。他认为未来的战争必将是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为此,法国必 须尽快组建机械化部队,在运动中达到防御的目的。 他在《建立职业军》一书中分析认为:英国和美国由于海洋阻隔,敌人难 以进攻;德国的权力中心和工业中心十分分散,不易一举摧毁;西班牙有比利 牛斯山作为屏障;意大利有阿尔卑斯山的保护。法国四周边境几乎“一马平川” ,缺乏天然屏障的保护,尤其是首都巴黎,对任何来犯之敌都极难防守。这样 的地理环境,一旦打起现代战争,法国要想御敌于国门之外,单纯依靠修筑坚 固的防线肯定无济于事。惟有由专业军人组成的机械化部队,在航空兵的支援 下实施机动作战,积极防御,才能有效迎击来犯之敌,确保法国的安全。为此, 他主张建立一支由10万职业军人组成的机械化部队―――6个机动装甲师。“这 支由精兵和专业人员组成的部队,具有极大的机动能力、毁灭性火力以及以突 袭方式投入任何战线的能力。”他认为这支部队将是保卫法国的一把“利剑”。 军事思想在国内受冷落 正当希特勒德国蠢蠢欲动,扩军备战,战争阴云重新笼罩欧洲大陆的时候, 法国军事当局却墨守成规,顽固不化,对悄然而来的一场军事革命视而不见。 他们仍然信守原来的消极防御战略,迷信“阵地战”。法国苦心经营多年的“ 马其诺防线”就是这种理论的见证。戴高乐虽以新颖的军事战略思想开始在军 界崭露头角,但却在军界高层遭遇到“无人喝彩”的尴尬。 《建立职业军》一书出版后,不但没有引起法国当局的重视,反而招来了 白眼和冷遇。戴高乐的主张同法军总参谋部和军界元老们的消极防御战略思想 格格不入。这些满脑子保守主义的当权者们认为,他们不惜巨资修筑的马其诺 防线固若金汤,根本不用担心德军的机械化部队进攻。一些军界和政界要员纷 纷出面批判戴高乐的“离经叛道”之论。当时的国防部长莫兰将军在议会公开 宣称:“我们已经花费了这么大的力量筑成了这样坚固的防线,难道我们竟会 发疯似的越过这条防线去进行莫名其妙的冒险吗?”他甚至冲着戴高乐喊:“ 别了,戴高乐!只要我在,就没你的出头之日!”年近八旬的元帅贝当是戴高乐 的恩师,一向器重戴高乐,但也把戴高乐的理论当成“玩笑”。 面对法国军政当局的冷遇和打压,戴高乐并没有放弃,他竭力游说,四处 奔走呼号,然而知音难觅,弦断无人听。 纳粹将军研究戴高乐理论 《建立职业军》在法国很少有人问津,虽然当时售价只有15法郎,但也仅 售出750本。然而在德国,它引起了纳粹将军们的极大兴趣。德军参谋总部在《 论机械化战争》的机密手册中,原原本本地引用了这本书。尤其是纳粹将军古 德里安,他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关注坦克战,得到这本书后,他如获至宝。 他把戴高乐的思想与自己的主张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装甲师编制和坦克 战术,使自己在二战中名噪一时。 1940年5月10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突击阿登山区,12日抵达马斯河, 13日强渡马斯河。之后,这支部队以每昼夜20至40公里的速度在法兰西的国土 上驰骋。18日包围亚眠,19日到达贝隆,20日抵达英吉利海峡,把法国一分为 二。面对纳粹的疯狂进攻,法国束手无策。一个月后,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 陆军的法国,被迫俯首称臣。戴高乐将军出走英伦,他在其著名的《六一八讲 话》中,对法国高层的“毫无远见”痛心疾首。同时,他高举法兰西民族抵抗 火炬,在海外领导抵抗运动,成为法国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法国当局为自己的抱残守缺付出了沉重代价。战后,法国人对二战初期的“ 速亡”刻骨铭心。法国作家博那尔在《夏尔?戴高乐》一书中,引用了一位法 国人对德国人讲的一句话:“德国人赢得战争只花了15个法郎―――戴高乐那 本书的售价。”话虽夸张、刻薄,但恐怕不无道理。 《环球时报》〔20041018 第22版〕 |
|
|
沙发#
发布于:2004-10-20 19:58
:P :P :P :P :P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