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17回复:2
太过聪明的“中国式智慧”
大约在一年前,在《幽默与笑话》杂志上看到过一则寓言,题目叫做《聪明的中国人》。说的是有一个美国人、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人在茫茫的沙漠里结伴探险。一天天过去了,他们都已经疲惫不堪,垂头丧气。这一天,终于来了一个精灵,它说它可以满足每人三个愿望。于是,美国人抢在前面先许了三个愿,第一是要钱,第二还是要钱,第三呢,带他离开这鬼地方。接着,那个德国人许了三个愿,第一是要美女,第二还是要美女,第三呢,同样是要带他离开这鬼地方。最后,轮到中国人许愿了,他第一要了二锅头,第二还是要了二锅头,第三呢,请你把刚才那两位老外带回来。这样,他们三人又只好继续前行。过了若干天,他们又遇到了精灵的弟弟,它许诺可以答应每个人的两个要求。这一次,两个老外学乖了,让中国人先说。于是,中国人就先说了,他的第一个要求照例还是要了二锅头,第二个要求是“你现在可以走了!”这样,那两个老外自然是一无所获了。
这则寓言给我的神经末梢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 那个中国人,实在是太龌龊了!虽然说,故事中的中国人,当然比现实中的那种比较坏的中国人中的许多人,来得更聪明,也来得更可恶;故事中的那两个老外,当然也比现实中的任何地方的比较好的老外中的许多人,来得更温柔,也来得更木呆――因为我相信,即使是那种比较好的老外,也会迟早要考虑如何收拾你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的。我想,要钱也好,要美女也好,好歹都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吧,而那种一味喜欢尽干一些损人利己以及损人不利己的勾当的人,乃至于抱以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信念而有宁死不屈者,在任何一个世道,都是要归为神经一类的――岂只是神经,简直是禽兽不如。 所以说,故事中的中国人形象,只是编故事的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中国人,并不总是像他所想象的那么富有智慧,同时也不见得像在他心里已经木然了的那样不知廉耻。 然而,令我略感悲哀的是,我们的作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我只是说,他这个题材似乎应该刊登在《讽刺与幽默》上而不应该刊登在《幽默与笑话》上,毕竟讽刺和笑话,在人生的立场和理念上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而更令我深感悲哀且悲悯的是,我们的编辑似乎也有那么一点沉醉于此的意思,这就不能不让我想想,这种自以为是的唯智的倾向,是不是折射着这一代中国人正在放弃一些安身立命的东西呢? 如果真是那样,这可是一种“黑色幽默”啊! 我所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开学时学校请来了一位同济大学的教授给老师们做了一个如何搞好管理和沟通的讲座。在讲座中,他列举了一个当初上海“申博”时向评委巧妙送礼的例子。按规定,送给每位评委的礼品不得超过200美金。据说韩国送了每人一张信用卡,这样做既显得急吼吼,又明显是犯规之举。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教授的谜底实在令受众茅塞顿开:我们依照考古新发现的宝鼎,复制了10个――其中的9个送给了9位评委,还有一个呢?如果申办成功,我们到时候就将把它公开拍卖!这种送法,既价廉,又有品位――当然最重要的是,评委们个个都明白,一旦自己投上海一票,他手里的这个玩意会让他有一回钞票数到手抽筋的感觉! 然而,在啧啧称赞之余,我的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这种“捆绑上天堂”的“双赢”的达成,固然是熟谙现代经济学原理之道的表现,但是也免不了变着花样“行贿”的嫌疑呀。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今年“中秋节”月饼的“走味”,权力寻租中的多少黑幕……所谓的“越反越腐”,除了“制度安排”的漏洞,不就是中国人的乐此不疲的一种“化神奇为腐朽”的智力运作在支撑着吗?! 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来,在一股喧哗与骚动的热浪中,我们这个社会玩虚的东西好像多了点。有些单位,一天到晚说着这个规划那个目标,领导倒是伴随着规划和目标走马灯似地升了一个又一个,实际上呢?浪头下面还是死水,泡沫之中还是空气,哗众取宠罢了! 所以我想,面对一些小聪明或歪脑筋得来的东西,我们还是且慢喝彩。哪一天,因为我们,而获得满堂喝彩,这才是我们该为自己喝彩的时候。这就要求,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一种好的作风。在这个意义上,聪明与否是其次的,关键是有没有老老实实的做人,有没有实实在在的做事。 讲到这里,我要讲第三个故事。在2月18日的《报刊文摘》上,我看到一篇题目叫《比尔盖茨答记者问》的小文章。讲的是2001年《机会》杂志在意大利创刊,为了能一炮打响,请比尔盖茨来写发刊词。记者为采访草拟了三个问题:第一,您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第二,您认为谁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第三,您认为现在最需要抓住的是什么?很显然,记者心目中的答案只有一个:都是“机会”。 针对这三个问题,比尔盖茨的回答是: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对第二个问题,假如你问的是一位不可一世的年轻人,他也许会说,被他打败的对手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然而对于一位四十岁的男人而言,他一定会认为,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初恋。至于第三个问题,恕我直言,是行善。 采访结束了。记者自始至终没听到“机会”两字。后来,比尔盖茨的这段话出现在美国《生活周刊》的卷首语上。 故事讲到这里,也该结束了。我要说的是,那种对所谓“中国式智慧”的沾沾自喜是要不得的,比尔盖茨给我们的教益是:人,该怎么活;生活,该怎么过。 让我们经常聆听心里的声音,那是一种天籁之音! 2005.2.24.1:15. |
|
|
沙发#
发布于:2005-05-10 13:18
需要反思一下
|
|
|
板凳#
发布于:2005-05-13 11:30
双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