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386回复:0
研究生群体全程化就业指导特点解析与工作研究
研究生群体全程化就业指导特点解析与工作研究
2007年01月09日 16:54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北京科技大学 张俊燕 刘晓杰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市场经过几年发展,正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过去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与此相适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由过去服务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转变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指导的内容也由过去的就业技巧的突击性授课,上升到职业生涯的个性化引导,概念性的理论工作逐步转变为具体的实践引导工作与理论体系相结合。但是在这个系统的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在很多高校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本专科生的规划比较常见和规范;而对研究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不够重视。对于研究生而言,由于多数人看到的是研究生就业受冲击相对小,结果好于本科生的现象,而忽略了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从而导致对研究生群体的就业全程化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工作不能系统的开展,在很多方面都有待加强。 一 、研究生就业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研究生群体相对于本科生群体而言,其行为、心理和价值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相对成熟的价值观。 一般而言,研究生的年龄层次比本科生高,阅历丰富。生活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较为成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抉择已形成了一定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标准,因而,不可避免的,在就业问题上研究生的主观性更强。主观意识过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正确决策,表现在研究生就业上,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对前期就业指导的忽视,特别是有过求职经历的研究生,过分依赖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体系缺乏更新,缺乏和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求职择业过程缺少系统性的指导。 另外,客观环境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其特殊性。研究生阶段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除了少数时间在校学习以外,多数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与企业,科研课题等社会元素打交道。这些社会工作促使多数人在学生阶段尽快的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变,间接的促进了研究生职业观价值观的进一步完善,这一层面又强化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2、“精英”情结和“功利”心理。 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长期以来的统包统分使大学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心理上存在一种优越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精英”情结。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精英”教育逐渐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因而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研究生群体也不例外。但相对本科生群体而言,客观的看,研究生群体就业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相对优势,但是这种相对优势并不能意味着进入就业市场的绝对优势。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多年形成的“精英”情结并未完全解开。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会出现。笔者做过一个小调查,一个研究生班中有近八成的同学认为研究生找工作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在这八成的同学中认为研究生学历择业优势非常明显的人数又超过了一半。与“精英”情结共生的就是典型的“功利”心理这种追求实惠、急功近利的心理主要有:一表现在职业定位上。一些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只注意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学业成绩,一心只为寻找与自己专业对口。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单位。相当多的大学生把择业目光投到相对稳定、待遇优厚的行业而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二表现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大部分的毕业生只想进大城市、沿海地区“孔雀东南飞”;过分关注社会地位等名誉条件,希望到挣钱多、福利待遇好的单位。根据每年的就业情况调查来看,60%以上的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理想的工作地点。三是特别注重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目标,在同等就业的前提下,绝大部分大学生将经济利益摆在了首位。事实上,不少院校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把收入作为职业选择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素。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 3、择业过程中具有研究生群体特点的“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择业过程中,研究生的主观性较强,似乎一般不容易“从众”。但是,我们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和实际观察发现,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并且他们的“从众心理”表现在特定的阶段和特定的研究生群体中。 1)择业地域上的典型“从众”表现:很多的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地区的选择除了前面提到的“功利”心理的作用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从众的一种表现。在研究生群体中流传这这样一句话:“宁要北京一张窗,不要外地一套房”,但从最终的选择结果来看,很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并不能适应在人才济济,生活压力较大的繁华都市中生活,刚毕业的生活状况和他们过高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2)研究生“从众”心理特定群体解析: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的从众现象有其一定的规律,即从众现象往往发生在应届本科生直接考取研究生的这部分同学身上。我们的调查发现,这类同学中有近三分之一在考研阶段就存在着从众心理。进入研究生就业阶段后,研究生同学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早做就业准备,但是就业准备中缺乏针对性,多数人没有系统的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事先分析自己的专业特点,因而往往表现出对招聘会的盲从,很多的学生所谓的“面霸”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开展研究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指导思想 培养研究生是过程,用好研究生是关键。研究生就业关乎国家发展的大局,应该未雨绸缪,从入学抓起,全程跟踪。作为高校,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入手,帮助研究生实现就业理想。只有帮助广大研究生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把自身需要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实现理想就业、科学就业、充分就业,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所在。 根据研究生就业方面的特点以及对研究生就业指导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加强研究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是纠正研究生就业偏差、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而要有效地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自入学开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研究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择业观,就会表现出具有明确目标和为实现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和态度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自觉克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问题的出现。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爱岗敬业、在岗位成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的敬业精神。加强研究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研究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要引导毕业研究生胸怀大志, 积极进取,敢于自我创业,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的创造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加强政策引导,突出国情与形势教育。 目前一方面由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家机关事业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企转制重组减员增效等多方面的原因,使研究生的社会需求总量相对萎缩,特别是被研究生普遍看好的一些单位行业已基本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因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呈地域性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但这种“供大于求”并不意味着人才的绝对过剩。我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少,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的增长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些都是我国现实的国情。因此在就业指导中,通过开展就业形势讲座,对研究生加强政策引导,帮助毕业生认识国情,分析就业形势,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愈来愈严重的毕业生就业难度,而且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合理布局的发展。 3、加强领导和管理。 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要把就业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具体政策规定传达到每一位毕业研究生,努力做到毕业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同时,学校还应积极疏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支持毕业研究生到国家重点保障单位、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基层单位建功立业,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要及时掌握招聘信息并公布,以帮助毕业生的就业。对就业确有困难的研究生,可进行重点推荐。同时,通过邀请地方政府毕业生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用人单位的领导、人事主管和一些企业的成功人士进行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使毕业生正确理解和了解现行的就业政策及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为毕业生提供多方位的指导,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就业,在对国家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研究生就业全程化工作的针对性措施 1、扩大就业指导工作的自我宣传 宣传工作是就业工作的前奏,只有扩大宣传,让学生明确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生涯规划的即时性,才能充分动员研究生群体主动的接受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宣传的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指导性宣讲,张贴海报等等,也可以利用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短信平台,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就业指导的理念从各个角落渗透至学生的生活中去。 2、做好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就业心态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针对性的做就业指导。 全程化就业指导已完全突破了毕业安置辅导的范畴,成为学生在就学期间找到工作前的一种全程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和教学安排。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包括测试、讲座、咨询、实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做全程指导之前,要充分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要由专人精心设计调查内容。一般说来,调查表的设计应包含求职心理、择业标准、择业准备、就业意愿、创业意愿、和创业准备等各个方面;调查问卷回收后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出研究生的基本就业观等各个侧面,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的职业领域,确定择业目标。通过全面的就业指导,使学生不仅能对短期的就业意愿有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一个专业化平台。这对于学生就业以后的生涯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课程安排,应在研究生集中授课的低年级阶段,充分动员学生。对于直接由本科升至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些学生由于没有任何就业经验,因而应注重加强对这类学生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指导,着重强化其就业理念,充分进行自我评价,专业评价,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同时,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对这类学生进行形势政策的深入宣传,使他们能够了解到国家的就业形势,及早确立自己的就业目标,使其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的必要性,并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指导。 3、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指导淡化学生的“精英”意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积极的就业心态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适时的调整择业心态,提高就业的成功率,有效的减少学生的受挫感。因而就业心理辅导是顺利开展就业工作的首要前提。需要说明的是,心理辅导也应该有计划系统的开展,特别是应该有意识的贯穿于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就业指导,并且指导的视角要拓宽,要联系社会的现实引导学生的实时心态。同时,就业心理指导应与生涯发展辅导相结合。所谓生涯,主要指个人一生的道路或发展途径。生涯发展辅导的目的在于引导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个体所拥有的各种发展资源进行评估,学会选择与规划,通过促进个体自主有序的发展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最积极有效的互动。生涯发展辅导能引导学生比较客观公正的面对自我,正确的做出人生的选择。只有进一步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生涯发展辅导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择业视野,扭转学生的固执心态,克服精英情结,顺利就业。 4、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通过讲座、座谈、个别交流等途径,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往届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往往能直接有效的触动学生,定期性的开展经验交流,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个别沟通的时候,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乐于为他们出谋划策,与学生能够及时,主动的进行互动交流,即便在研究生就读后期的实践阶段,依然能够主动的了解就业政策等相关问题,关心自己的职业前景。当然,成为学生的朋友并非朝夕之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每一个就业指导教师不断的努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总之,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相对本科生有着微妙的差别,研究生的全程就业指导也存在着群体的特殊性。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积极采取对策,对研究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整,对不同的研究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和成功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