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楼#
发布于:2004-07-26 17:33
杨某家中可谓一贫如洗。
|
|
|
41楼#
发布于:2004-07-26 17:34
也可谓家徒四壁。
|
|
|
42楼#
发布于:2004-07-26 17:34
我们无法判断这家人吃的是什么。那几个鸡蛋是留着换盐的。
|
|
|
43楼#
发布于:2004-07-26 17:35
杨某的孩子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上学!
|
|
|
44楼#
发布于:2004-07-26 17:36
面对孩子的眼神,谁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编辑 - 7/26/04 by grant] |
|
|
45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2
我们给了杨某一点钱,告诉他如论如何一定要给孩子交学费。杨某这个山里汉子,抖动着嘴唇,无语哽咽。
|
|
|
46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3
在大水乡,辍学儿童随处可见。并不是当地人不重视教育,而实实在在因为太穷太穷。
|
|
|
47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4
每当看见这样的场景,我们就忍不住掉泪。
|
|
|
48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4
我们可以造出数十亿元的国家大剧院,我们每天可以搞出那么多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盛大活动,为什么就解决不了这些孩子上学的问题?民脂民膏啊!
|
|
|
49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5
其实,大石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人文传统。徐本禹将要来支教的大石小学,建于1943年,原名“国立大石小学”,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大石小学唯一的“教学楼”就建于20世纪40年代,如今已摇摇欲坠。6个年级共6个班的110名学生就在这栋老房子里上课。
考察期间,我曾向大方县委负责人连问两次:“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还能够建立这样一所小学,我们共产党难道就不能把它搞好吗?”那位负责人红了眼圈,却始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
|
|
50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5
低年级的学生在楼下上课。教师里十分昏暗。
|
|
|
51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6
这是二年级教室。
|
|
|
52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6
大石小学属于村办小学,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每月工资110元。但因不少学生拖欠学费,这110元只是一个政策数字。
|
|
|
53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7
大石小学王校长,彝族,高中学历。他同其他教师一样,每天都要同学生们一道走过漫长的乡间小道,来到学校。最远的学生每天摸黑出门,步行两小时才能到校上课。
教师生活十分清贫,但他们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文明星火悄悄播撒在这寂静的山乡。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播火者致敬! |
|
|
54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8
大石小学办公室。木制书柜上贴着已经褪色的对联:“只有诗书万卷,全无金银半文”。
|
|
|
55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9
为了“隆重庆祝六一儿童节”,5月1日,村委会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发动全村捐款,给孩子们一个欢乐的节日。全体村干部、党员、教师纷纷慷慨解囊,募集了500多元钱。孩子们排演了文艺节目,给偏僻的山村带来了欢笑。村长高某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儿童节的“盛况”,一再说“活动搞得很成功”。
面对这张褪色的募捐启事,我们潸然泪下。“隆重庆祝”之类的提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看看我们的电视和报纸,哪天人们不在“隆重庆祝”?而2004年6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的“隆重庆祝”,不知该让多少人汗颜!为了孩子,穷人们掏出了自己可怜的积蓄,而想到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成天声色犬马、挥金如土,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 |
|
|
56楼#
发布于:2004-07-26 21:09
在楼上,还有三个班的学生。
|
|
|
57楼#
发布于:2004-07-26 21:10
楼上的过道。
|
|
|
58楼#
发布于:2004-07-26 21:10
在这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冬天,寒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篱笆墙,切割在孩子里稚嫩的脸上。
|
|
|
59楼#
发布于:2004-07-26 21:11
黑板很小,但粉笔很贵,所以,不需要太大的黑板,因为不需要太多的板书。
|
|
|